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第3期   作者:黄磊
[导读] 为了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黄磊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9
        摘 要:为了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高校相应地制定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项目的管理,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日常管理工作纳入了本科生教学管理体系。虽然创新创业的训练项目在全国各个高校中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具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将就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现状展开分析,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方式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并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部署。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了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中央财政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资金给予了支持,教育部对各高校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行整体评价。各高校制定了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划学生项目的管理办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列入了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安排了创新训练项目和创业训练项目的比例,并逐步覆盖到了本校的各个学科门类。在各级部门大力扶持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是否取得了有效的成绩,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实践过程中是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就上述问题展开现状分析,并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相应策略。
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的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主要是由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管理办法。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不少学校为该项目设定了学分,并把这部分的学分设置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部分学校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是由教务处或团委负责,向全校的学生进行项目推广,或是开展各级各类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或实践项目申报,或是组织各类的大学生双创项目的比赛。各级项目申报和比赛分设不同等级的学分,学分的等级根据项目的级别、完成的情况或是比赛取得的名次来决定。而有些学校则是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由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对全校的学生开展有序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培养。
2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2.1 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
        很多高校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将创新创业学分纳入了学生毕业所需的必修学分,也就是说所有的学生,无论作为项目负责人还是作为团队成员,多多少少都必须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这一政策的制定固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推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却有不少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仅仅是以获取这一部分的学分为目的,甚至通过计算自己的创新创业学分还差多少达标,来决定到底是主动承担项目负责人还仅仅是作为项目的参与者。


        2.2 创意存局限,团队缺协同
        创造力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虽然存在着天赋一说,但依旧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加以培养和提升。学校层面通过政策的推行及配套的辅导训练,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却是创造力最根本的源泉。报的项目中,不乏照搬照抄前人的创意,稍作改动便成为新的项目。这种慵懒敷衍的态度,对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2.3 资源较有限,成果难转化
        由于资源有限,成果转化往往是比较难的一个环节。一方面,项目的指导老师未必是从事该项目相关研究领域的,对应的资源自然就比较有限,可能无法帮助学生联系到相关的产业链,实现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成果转化是需要资金扶持的,就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的资助来看,大部分的成果转化需要一定量的成本开支,这便加大了其转化的难度。如果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意能够实现成果转化,那么对于大学生进一步发挥创意,积极投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无疑会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3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3.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融课程思政于双创教育2015年2月10日,李克强总理邀请60余名外国专家举行座谈,关注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德·菲尔普斯提到,中国经济新引擎将带来的“非物质性好处”。他说:“如果大多数中国人,因为从事挑战性工作和创新事业获得成就感,而不是通过消费得到满足的话,结果一定会非常美好。”
        3.2 学习身边的榜样,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以往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邀请企业家和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大企业的成功经验固然值得学习,但是身边的榜样力量可能更加显示贴切。在今后的培训中,可以更多地邀请创新创业训练中成绩优秀、创意不凡的学生进行经验分享,交流思想、方法及团队的运营。虽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但并非每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的天赋和创业的才能。此外,在创新创业训练实践中,从创意的萌芽到成果的产出,是一个极其复杂艰辛的过程,单打独斗是万万不行的,团队协作显得至关重要。
        3.3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双创实践提供平台
        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企业的作用不容忽视。企业不仅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供思路、经验和指导,还能为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后期成果转化提供支持和保障。
4 结语
        创造力是屹立于世界科技前沿的不竭源泉,是民族复兴的无穷动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团队的协同作用,在校企合作机制的扶持下才能真正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实现创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初衷,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马军党,王菲.中英两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比较与启示[J].兰州: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20(04).
        [2] 段焱.高校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19(12).
        [3] 韩健文,何美娜.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3).
        [课题名称] 2021年度山东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创新创业专项课题,基于创新创业视域下以“项目带动式”推动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编号YJY2021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