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茂成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马山中学 浙江 绍兴 312085
摘要:以“溶解度”的概念教学为例,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进行有效地概念建构
关键词:溶解度,学生已有认知,建构科学概念
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基于学生认识发展轨迹的推进。学生是怎样从已有的认识到新的认识,需要怎样的环节或过程,学生才能从现有的水平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属于学生自身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学生能够灵活应用。
溶解度概念提出之前,学生对下列知识已有认识:多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有一定的限度;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限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溶解性;溶解限度不仅决定于固体物质的本性,还受溶解时的温度的影响;在不同的量水中,固体物质溶解的量达到最大限度时,所溶解的量也不同;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水中,所溶解的固体物质达到最大限度时,即形成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不少教师采用如下的教学程序是:首先,呈现溶解度的概念;然后,通过一组例题,要求学生能从中发现描述溶解度必须满足的条件;最后,以知识点小结的形式再次强调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关键属性。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应用轻科学概念本质理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建立的概念犹如空中楼阁,摇摇欲坠。如果题目稍有变化或过一段时间,学生会似过雨烟云,不知从何下手的局面。下面谈谈我的处理方式。
一、设计溶解度概念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教学程序):
设计和运用借以形成概念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开展合作学习,形成概念。例如,设计和应用如下问题链:
前提:现有一杯水,食盐,硝酸钾等固体,现在要比较食盐和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用什么表示某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限度的大小?
----物质在水中溶解限度在什么情况下会被破坏?
----怎样规定溶解时的外界条件?
----如何归纳、得出衡量或比较固体物质在溶剂中溶解限度大小的方法,
----如果用溶解度来表示溶解性的大小,怎样简明地描述“溶解度”的概念?
同学们接到学习任务后,让每一小组的同学们相互讨论,各自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认识,进行思维碰撞,得出新的知识,建立新的概念。通过各组同学的观点阐述,同学们可以取长补短,让溶解度的概念更接近科学的概念。不管讨论多么充分,思维多么发散活跃,最终都要科学、规范、严谨地表述概念。因为严谨、规范是科学的主要特征。分析思考科学的过程可以是发散的、自由的,但形成科学结论一定要是收敛的、严谨的。所以教师还是要做总结陈词,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科学概念。
二、错误观点再现,及时树立正确概念
同学讨论过程中,部分同学一直保留着自己的想法,并不能完全能接受跟自己观点有分歧的地方。教师要在此时设计同学们常见的一些错误认识,帮助解决。如判断下列有关固体溶解度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8g。
(2)1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8g。
(3)20℃时,100g水中溶有18g氯化钠,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8g。
(4)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错误信息有利于学生辨别差异,排除概念学习中无关特征的干扰,有助于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辨别分析能力、反思能力都能达到定程度的提高。
三、创设“实战运用情境”巩固概念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运用,创设“运用情境”才能巩固概念、深化概念。教师需设计一些针对性习题,做到循序渐进,一题多变,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巩固化学概念。
练一练:
.png)
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NaCl,逐渐加入到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NaCl的质量。记录数据如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0℃时,50gNaCl饱和溶液中含有18gNaCl
B.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第二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
D.相同温度下,NaCl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
概念的建构不仅仅是概念的获得与陈述,更重要的是促进概念认识功能的实现。概念的教学要重视把思维过程还原。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体会、掌握生成概念的方法,同时在纠错、运用中帮助学生认清本质,训练思维,形成具有科学学科概念的学习方法。在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现有认识为基础,精心设计概念的建构过程,让以学生认识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成为核心素养要求下的教学新常态。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邱惠芬.概念的建构过程应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溶解度”的教学与思考[J]. 化学教育,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