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留守儿童的家庭价值观认同研究——以浙江文成为例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第3期   作者:苏婷婷
[导读] “叶落归根”每一位中华人民都无法割舍的一种情怀
        苏婷婷
        浙江省文成中学  325300
         
        摘要:“叶落归根”每一位中华人民都无法割舍的一种情怀。“家”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具有非凡的意义。“留守儿童”这个词是一直以来备受大众关注的话题,文成县作为温州市的一大侨乡,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重视班级里华侨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以期了解华侨留守儿童家庭价值观的形成和认同的影响因素,合理引导并建立良好的家庭价值观念。
        [关键词]:文成县;华侨;留守儿童;家庭价值观
引言
        浙江经济迅速发展,离不开温州人的兢兢业业以及爱拼爱闯的精神。温州人历来有到海外经商的传统,他们到世界各地寻找商机,一大批浙江人出国使得浙江形成了独特的侨文化。其中,温州是浙江省有名的侨乡之一,温州有海外华侨、华人43万分布在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侨乡主要集中在瓯海、永嘉、文成等地。由于父母没法将子女带在身边抚养,大量的未成年孩子都是被父母托付给家中的老人或者其他亲戚代为抚养。他们长期感受不到父爱母爱,由于时差,学业繁忙,与父母沟通的时间少之又少。华侨留守儿童的问题事件越来越多,使得关于农村华侨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迫在眉睫。
一、文成县华侨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文成县地处偏僻,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经济建设主要靠旅游业,由于本县不能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许多的年轻人都在外地务工。与其他农村不太一样的是,文成是有名的侨乡县,尤其是周壤镇,90%的夫妻都定居在国外,大部分父母都是孩子一出生就送回国托付给家里的老人照管,回国看孩子的频率每年一次甚至好几年一次。这些留守儿童的亲子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这种现状极不利于孩子认知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家庭教育资源作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严重地影响儿童的学习,据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状况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父母的缺失会让儿童没有家庭认同。
二、文成县华侨留守儿童家庭认同感缺失的原因
        (一)物质补偿取代了精神慰藉
        家庭交流是一个家庭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之一。家庭沟通少使得留守儿童对家庭的边界模糊。作为父母,因长期没办法陪在子女身边,心里产生了对孩子的愧疚,期望通过物质来弥补。比如:回国给孩子带各种国际品牌的玩具、食品;钱直接微信、支付宝转给孩子,满足孩子物质上的欲望。老一辈普遍把孩子当作掌中宝,事事顺着孩子, 以孩子为中心,这样的教育方式就会导致青少年做事随心所欲,凡事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蛮横自大。如果长此以往,孩子到了初高中,多半是个问题学生。
        (二)学习上缺乏辅导与促
        在学习教育方面,有相当一部分隔代教育背景下的留守青少年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有些甚至出现了厌学、弃学等现象。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给孩子一些学习上的帮助。据调查,文成县大部分出国挣钱的青壮年,文化水平最高只有高中学历,家里的老人更是大字不识一个,孩子学习上根本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与监督。。教育应该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当孩子在校出现问题时,教师往往很难联系到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在国外,电话不容易接通,微信、QQ等通讯软件因时差的原因也很难及时联系,看管孩子的爷爷奶奶文化水平低,有些甚至听不懂普通话只会说方言,这又让家长与学校这座桥梁的沟通出现了问题。
        (三)心理上缺少关爱与温暖
        农村老人带孩子,这个“带”,其实只停留在照顾孩子生活起居上,一般采用温饱式教育,常常忽略了青少年心理的需求以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态。由于孩子与父母长期相隔,孩子从小没得到父母的关怀,跟父母缺乏相应的情感交流,这些孩子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教育客体的情感脆弱形成隔代教育下问题青少年的根本原因。有些留守青少年从小没有情感交流对象,形成了偏激、孤僻、自卑等性格,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和成长,最终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案例:班里有个女孩叫(化名)小颖,爸妈常年在意大利打工,小微妈妈在小颖刚满一周岁的时候就又出国,把她留给了在黄坦镇种田的爷爷奶奶。开学初,需要建一个家长群,我发现就差小颖的父母没有加进来,于是我找到了小颖问其原因。小颖对我说,“我爸妈在意大利,两年才回来一次,从来没养过我,他们根本没资格入家长群。我从小都是我爷爷奶奶带大的,爷爷奶奶年纪大,也不懂什么微信,也不管我考了几分,他们说了,高中毕业我反正要去意大利打工,读书好也没用。”孩子这种偏激的语言吓到了刚当班主任的我,我决定先打探下这孩子的家庭情况,再下结论。几经波折,我终于联系到了她远在意大利的父母,加了她妈妈的微信,跟她了解了一下孩子的一些情况。没想到她的妈妈对孩子知之甚少,一问三不知,一脸惭愧的解释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他们都没怎么跟孩子沟通。再几经周折,找到了小颖家地址,我索性来了一个突击的家访,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步履蹒跚的老奶奶赶着一群鸡,当听说我是小薇的班主任时,忙请我坐下,给我端茶送水。当提及小颖的在校的表现以及学习成绩,老奶奶用方言跟我说,他们都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孩子大了也不听他们的话,就等着小颖高中毕业把她送到他爸妈身边……我陷入了沉思。很遗憾,这孩子在我班级还没到一年,就申请了退学,她告诉我,她一点都不想读书,学习成绩每次垫底,让她抬不起头……
三、树立华侨留守儿童家庭价值观的对策
        面对这些华侨留守儿童,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该给出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一)多一点关爱,让儿童感觉到温暖
        据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安全感,与生命早期和“母体”的关系密切相关,也与幼年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关爱和保护有关。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爱,心理的安全屏障没有建设好,对外人都有所防备抵触。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要与这些学生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真诚地对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你不仅是他们的老师,还可以是他们的亲人。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就应该像生命中的绿洲,给心灵孤寂的人以电光火石般的温暖,让迷途的双腿载欣载奔,找到回家的路。”
        (二)注意教育方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要有策略
        对于华侨留守儿童,我们要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制定属于他们个人的成长方案,比如性格比较内向、孤僻不爱说话的学生,我们可以多找其谈话,打开他的心扉,在班会课上,多创造些发言的机会,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站在全班面前表达自己。对于性格太活泼,下课疯癫,上课睡觉的孩子,我们对其采取的措施是多一点宽容,让其找到存在的价值。这一类学生从小在老师家长面前扮演的都是一个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不讨好“角色”,从受教育起就伴随着呵斥、嘲笑、辱骂甚至体罚。因此,教师面对这群学生应该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三)三方协调合作,让留守儿童的教育有保障
        社会、学校、家庭合力,共同加强家庭意识教育。作为当前家庭教育的直接负责人,爷爷奶奶应该要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在满足孩子温饱的基础上,还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多进行情感交流。学校作为孩子的重要的教育组织,应该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成绩负责,平日细心观察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的跟孩子父母沟通。最后,政府相关部门也要重视华侨留守儿童的问题,要参与对华侨留守儿童成长的管理、引导,对重点问题学生制定相应的档案。
四、总结
        综上所述,华侨留守儿童是一群极其需要社会关注的孩子。父母、监护人、教师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提高对这群孩子的重视程度,加强各方面的合作,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炎.农村“隔代教育”调研[J].四川教育.2003(21).
        [2] 李赐平. 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98-101.
        [3]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