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会娟 张君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1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创新型、综合性人才日益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被看作是我国一切改革创新事业的不竭资源,而创新创业早已被提至国家战略层面。为此,政府和学校纷纷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以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维护创新创业战略的中流砥柱作用。在政策的刺激下,大学生的创业激情普遍高涨,然而,实际收效却甚微。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就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现状展开分析,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方式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在我国,创新创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安排了创新训练项目和创业训练项目的比例,并逐步覆盖到了本校的各个学科门类。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整体创业率偏低,创业存活率也不高,依然有诸多因素制约了这一初创群体的发展潜力。本文将就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现状分析,并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相应策略。
一、高校学生创业能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目前,高校以多样的形式展开创业教育,例如,理论课程,创业论坛讲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孵化基地等,表面上看是创业教育一片欣欣向荣,但仍然可以发现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一些本质问题,即没有针对人才培养各阶段制定阶段性的培养目标。此外,所谓的创业型人才教育大多只是由几门零散的课程构建而成,并不系统化。它没有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确定定期的教育目标。尽管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已经建立了师资队伍,配套课程和创业孵化基地等,但是由于培养目标不清晰,无法根据实际需求,完成各阶段的教育目标,导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高校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从各高校创业教育制度现状和开展现状中发现,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的分层级教学,缺乏各层级教学中所对应的课程体系结构,应根据各个阶段创业教育所要达到培养目标要求,适配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并融入专业课程,结合创业实践环节,有效提升学生创业和专业技能,完成各阶段的培养任务,才能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培养出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双创型人才。同时,目前的高校创业教育仍然具有仅遵循传统授课模式,以课堂教学传授知识为主,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教育设施,对于高等教育当中的创业型教育的有效性是不能满足的,同时对于其覆盖面的要求也是不能满足的。
(三)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足
目前,高校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没有单独的关于创业型教育方面的教研室,而且开设创业型教育的老师是不够专业的,相关专业的创业型教育硬性分摊到由二级学院各专业教研室,由教研室自行安排授课教师和对授课教师的管理,导致创业教育教师流动性比较大,以及这种既不统一标准又不顾及专业的做法更加难以保证教学效果。高校创业教育主要由招就处、教务处和二级学院专业老师负责,同时,将在学校外,聘请企业家指导老师。但是,在给学生传授创业教育知识的专任教师,一般缺少创业或企业工作经历,理论知识传授重于实践经验。
(四)高校创业教育平台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目前,高校资源平台有限,不能够满足学生在创业过程的资源需求。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首先,高校创业教育资金投入不够,创业教育平台建设体系不健全,导致相关的硬件设施需求匮乏,缺乏良好的创业氛围,没有丰富的创业平台供创业师生使用。其次 学校缺乏对校内和校外学生创业项目和活动的支持,不仅会妨碍在学校内部建立良好而强大的创业教育氛围,还会破坏学生对创业实践的兴趣和信心。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优化对策
(一)完善高校创新创业培养体系
首先,各高校应设定相匹配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目标是导向,正确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建立完整学科体系的首要条件。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可以把创新创业教育分为三个目标层次:分为全校学生的基础型创新创业教育知识授课,培养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一步提升相关理论知识,以及针对已有创业项目或者创业行为,并有强烈创业意愿的,且完成前两级学习目标的大学生。其次要完善课程培养体系,在培养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创业教育还应该和专业课程教育相互结合,把其分为一般创业教育课程,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和实用创业教育课程三个类别,使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教育平台,在线教育和线下课程相结合,充分利用在线教育的优势,开发设计完善的在线教育课程,让学生在线何时何地都可以学习,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上加以创新,通过不同方式,展开创新创业教育。另外,应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学校应该利用好校内优秀教师,以及本校杰出的校友资源和创业者的基础上,引进资深学者和企业家,共同组建一支专业的,结构多元化的创业导师团队。
(二)政府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
首先,我们必须建立基本的创业环境。建立良好的创业环境,第一是规范创投资金和创投基金的设立,设立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创业基金,根据项目类型设置不同的资金范围,设置并规范化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渠道。其次,把创业教育问题落实到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畅通便捷的渠道。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对创业项目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最后,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风气,体现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所带来的社会价值。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舆论导向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催化剂,政府应鼓励高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业中来,建立社会主体价值判断标准。
(三)高校学生积极主动提升自我综合素质
首先,鼓励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前规划好就业方向,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习能力。要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扬长避短,应该充分了解规划职业的特点和发展空间,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优化知识结构。根据社会和专业发展的要求,重组和整合现有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其次巩固基础知识,促进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不仅要提高专业技能,还要有较好的心里素质,面对困难打击,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培养长远的眼光,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最后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结语:
创造力是屹立于世界科技前沿的不竭源泉,是民族复兴的无穷动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团队的协同作用,在校企合作机制的扶持下才能真正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实现创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初衷,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任泽中.资源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与发展机制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5-6
[2]任楠薇.大学生创业能力模型构建及提升路径品牌研究,2018,No.15 (03):96-99
[3]李文胜,成波锦.创业基础[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25-27
[4]丁志忠.大学生创业能力模型及综合测评方法 [J]. 教育理论研究,2015(6): 172-174
[5] 张鹤丽.国外创业理论的发展历程[J].人力资源管理,2014(10):175-176
作者简介:
毛会娟,女,汉,河南许昌,1981.08,硕士研究生,讲师,英美文学、翻译、英语教学。
张君,女,汉,山东日照,1998.10 本科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