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对策探析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第3期   作者:杨德江
[导读] 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及经济下行压力的双重影响
        杨德江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及经济下行压力的双重影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部分毕业生由于主客观原因,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成为了就业困难群体。该文在探析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做好高校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的对策,以期为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
引言
        在高职院校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求职屡屡受挫,成为学校重点关注的就业困难群体。如何帮助推动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和特点
        部分毕业生由于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择业观念、家庭背景及社会资源等原因,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往往无法顺利就业。[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1 学业困难群体
        高职院校高中生源的高考分数相对较低,中职对口升学的学生占比近50%,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自主性较弱。部分学生入学后对学业重视不够,导致学习成绩差,专业技能不扎实,甚至出现多门课程补考重修。学生就业条件偏弱,常常因自身的条件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被拒之门外。
1.2 综合素质困难群体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中,求职者综合素质的高低往往是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特别看重的因素[1]。部分毕业生只注重专业学习,在校期间不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不主动学习课外的知识。主要体现在学生兴趣爱好单一、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等。随着用人单位招聘标准的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欠缺,也大大影响毕业生的求职成功率。
1.3 心理素质困难群体
        一方面,部分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对自身的就业条件评价过高或过低,求职定位不准确,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另一方面,这类毕业生主要是受到各种不良心理的影响,在就业和择业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自卑畏怯、消极依赖、求稳求高、盲目攀比、急躁焦虑等现象产生,从而造成在就业竞争中要么畏缩不前,要么屡屡碰壁[2]。
1.4 家庭经济困难型
        这类毕业生大部分来自经济困难的农村地区,在择业中比较务实,希望找到待遇好、在城市就业、专业对口的工作,求职定位偏高,他们的选择机会较少。相对城市生源,他们的社会资源匮乏,知识面相对较窄,兴趣爱好不广泛,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不善于语言表达,在求职过程中患得患失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在就业竞争中容易成为弱势群体。
2 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上是毕业生自身的原因,客观上包括社会、用人单位、高校等三个层面的原因。
2.1 毕业生自身层面的原因
        就业困难群体自身的原因主要有毕业生学业成绩不理想,专业技能不强,综合素质低,求职定位不准确、家庭经济困难、社会资源匮乏等。毕业生普遍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而同时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反映出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毕业生普遍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而同时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反映出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就业心态仍较普遍[3]。
2.2 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原因
        由于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和结构的调整,客观上会对劳动者就业结构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就业总体规模产生挤压效应,对劳动者就业产生影响。[5]传统支柱产业企业改革的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部分行业持续低迷及产能过剩将造成结构性失业和转型性失业,就业难度加大[4]。2020年受全球疫情影响,企业生产受阻,不少企业出现减员,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上升,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2.3 用人单位层面的原因
        不少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错误观念,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因而对毕业生的需求出现扭曲,人为地制造了就业难问题[5]。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减少经营成本,人才的招聘主要看重工作经验,不大愿意招聘缺乏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此外,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也导致企业的用人需求逐渐减少。
2.4 高校职业指导层面的原因
        一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局限于开设就业指导课,对学生开展职业意识和生涯规划指导较为薄弱。二是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师大部分由辅导员或其他行政人员兼任,有些教师并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指导培训,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三是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方面与市场脱节,课程设置和教学培养无法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3 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策略
3.1 做好摸底调查,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数据库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途径,获取就业困难学生的基本信息,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学业完成情况、技能掌握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心理健康、求职定位等情况,按问题的原因进行分类,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数据库,为开展就业帮扶提供信息保障。
3.2针对性开展就业帮扶,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一是针对就业困难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由专业课教师进行辅导,通过查缺补漏,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二是针对就业困难学生专业技能不强、动手能力差的问题。通过开展实训项目,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三是通过组织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从容应对求职就业问题。四是通过专家讲座、心理咨询、团体活动等形式,增强毕业生的自我调适能力,树立求职信心。五是开展模拟面试训练,帮助就业困难学生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及时调节就业目标定位。六是安排就业困难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跟班实习,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岗位环境,同时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和技术,积累现场工作经验。
3.4 联系企业拓宽渠道,为就业困难学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学校主动走进企业深入调研,了解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社会资源、校友资源,利用好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平台,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数量。邀请用人单位进校园举办校园双选会,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
3.5 搭建信息平台,做好跟踪指导和服务
        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背景下,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人际交往、信息交换共享的新主流。发挥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发挥网络平台就业指导中的作用。一方面,方便发布新的就业政策,就业岗位需求等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在线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就业困难学生的求职进展,有利于及时解答毕业生遇到的问题。
4 结语
        就业困难群体形成后,必要的指导和帮扶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短时间的突击补救终究还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如果高校能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把就业指导工作前移,对潜在的就业困难进行预警和帮扶,及时防范就业困难的发生,或许将能大大减少就业困难群体的数量。
参考文献:
        [1]李国章.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J].高等农业教育.2013(6):102-104.
        [2]郑信心.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有效途径[J].福建建材,2013(01):117-118+47.
        [3]邵华. 当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4]李昱彦.201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J].今日财富,2017(19):14-15.
        [5]杜文倩.试论如何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以高校就业困难大学生职业指导为例[J].亚太教育.2016(2):48-49.
        
        作者简介:杨德江(1982-),男,壮族,广西崇左市人,广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