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黄口镇第三小学安徽省宿州市234000
摘要: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新时期语文教师课程改革的重心,语文教师应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位置:由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由知识的实施者转变为教学的创新开发者.
关键词:新时期课程改革 语文教师 角色定位
当今世界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的趋势,要求语文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的时间、空间、内容、方式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要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服务。由此语文学科教学理论和方式理所当然应站在教育创新的高度去探究。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构建要符合新世纪发展要求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它不仅仅研究教育方法的改变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且致力于探讨语文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一、由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弊病之一就是在于教师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运用“灌输”的方式进行传授知识,学生只是一旁听者,没有参与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分解,述语、概念、灌输得多,感悟、体验被忽视。剥夺了很多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单向传递信息的过程,把自己当成了知识搬运工,把学生当作整装待灌的“客器”,以及采取了满堂灌和填鸭式等教学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在采取大量的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地把知识“吞进肚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增长的只是越来越多的顺从和麻木,缺乏的是美好的情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感悟体验被忽视。事实上,老师灌过不等于学生学过,学生学过不等于学生学会,学生学会不等于学生会学,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达到“学生会学”的境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尽量改变“主导”的角色,尽量做到“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教师自己讲不清楚的不讲,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授些什么呢?不是照搬教参,而是有自己研究的课文的心得体会,感悟和发现;必须有高于学生之处,能为学生开启心窗,要能讲得学生佩服自己;必须是传授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所谓“程序性的知识”,就是教他以规律、方法,授之以“ 渔 ”,必须传授主题性的知识,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益;必须传授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加泥说:“有组织的知识必须按一定的程序才能系统掌握”事实上,只有学生自主构建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长久支配的知识。
二、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传道”、“授业”、“解惑”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吁语文教师角色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锤志“。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为重点。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教师是权威,常常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更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所以教师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学生融入社会、体验生活。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也必然要进行理念的更新和角色的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课程主体地位的作用,才能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尊严与成功的快乐,实现教书育人的生命价值。
三、由知识的实施者转变为教学的创新开发者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世界也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它以知识的不断创新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
它强调劳动者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知识成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开展教育创新,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开发、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这已是个世纪性的课题,已成为世界性教育现代化趋势。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立足于人的发展与解放。这是语文教育的逻辑起点。而传统语文教育的很多做法是把学生当成知识客器、考试工具和分数奴隶,以考试成绩论优劣。教师只是教材的忠诚实施者。而语文教育创新理论研究的核心是语文教育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能力,努力培养创新型的学生。语文教师素养的高低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新课标实施中的诸多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研究、反思、创新和总结。这是要求语文教师由传统的“教书匠”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转变。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音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新课程的形势下,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在从事研究的道路上接受新理念,继而研究新教学,逐步成为教学的创新开发者。
首先,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新课标所蕴涵的新理念及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会与旧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发生冲突。这种新与旧碰撞的结果只能是破旧立新。“立新”意味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自我反思,重新审视和分析种种问题,随时对自己的思想认识进行补缺、深化和纠偏,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和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语文教师的创新潜能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对具有挑战性的大型教学情境进行行动研究。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并提出改进意见,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有独创性。他对学生要成为理性和启蒙的真实的火炬,使学生得以揭穿自己的错误意见,而被引导到真理道路上去”。3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法。对此,教师不断地进行审视,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这个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与研究的过程。
其次,语文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于创新,不断积累、总结、提高。教学的创新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并不是教材参考书的“留声”,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案。这就是一个教学创新的过程,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的创新性还体现在运用和优化教法上。多种教法各有利弊,如何激活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利用教材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教学创新性还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上。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新表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潘涌,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换[M] 华东师范大学2002
[3]郭振有,观念更新和角色转变[M] 人民教育2001.12
[4]王晓霞、攀海清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5]李方、张俊洪 现代教育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