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武
温州市瓯海区仙岩第二中学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但是,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喜欢的是充满梦幻的网络世界,想借着上课的时间来电脑室好好畅游一番。所以,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往往是不求甚解,老师讲的很辛苦,学生学得很无力。笔者从日常教学中去探究,发现教师只有稚化自己的思维,把自己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并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真正帮助到学生,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相长,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字】稚化思维 因材施教 集体的力量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很清楚的知道,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是因为有充满梦幻的网络世界,而不是爱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所以,怎样才能让学生从爱上网转到爱上信息技术,需要我们做到稚化自己的思维,把自己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并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真正帮助到学生,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相长,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稚化自己,夸出好学生
每个人都想被认同,都要想得到表扬和肯定,这是人的天性。因此,多多夸奖往往比批评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夸多了,学生自我认同感也会增强,就会朝着我们夸奖的方向向好生长。
因此,在遇到学生因为学习上遇到挫折而自暴自弃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的指责和批评,而是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耐心地倾听学生内心的困惑,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为老师都会存在一些思维定势,常常会发出“一届不如一届”的感叹。而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刚送走经过自己三年教化的学生,又来面对一批没调教过的顽童,自然为老师,我们应该重新调整好自己,重启自己三年前从零开始的时光,稚化自己的思维,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这样去看问题,想问题,站的角度不一样,对学生的评价也会大相径庭。当然,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自己也就不会少了。这样一来,你看学生是越来越可爱,而学生对你也会越来越爱。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有了这样和谐的磁场,教育就变成了一场春风化雨的润物细无声了。
二、因材施教,才出好教育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长大了成为普通人的可能性更大,因此老师不必刻意去追求要使学生怎样发展,而必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它成栋梁之才。真正好的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找幸福,不是为社会克隆螺丝钉。实事求是的看现在的教育:学业越来越重,课余越来越少;大学越来越好考,工作越来越难找;学历越来越高,工资越来越少。因材施教便是要从源头抓起,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从而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各方面的迫切需要。
能够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在正常模式的教学途中,要具备更高的能力和素质。
教师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在各类学生的身上发现他们的气质特征,然后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因材施教。
教学模式的改变,是进行因材施教的先导。
课堂,它可以使传输书本知识的地方,年复一年重复一成不变的内容;课堂,也可以是培养孩子发散性思维的地方,将“灌输式教学”形式进步为学生自主思考发展的形式。此时,正是孩子暴露天性的时机,也是教师深入了解、挖掘学生的时机。
教师此时要用各种方法和活动引导学生开放思维。例如将知识形象化、趣味化,多向学生提问,鼓励并允许学生进行大胆联想与想象,尽可能形成多种答案或寻找途径。师生积极配合,学生不仅能学到书本及书本以外的知识,也能通过教师对其有异于别人的教学方式提早认识自己、树立信心,为更好、更早的确立学习乃至人生的定位打下基础。
一个自主教学的课堂,是进行因材施教的平台。
当然,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只凭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但是不代表不能努力做到最好。
(1)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或其它方面的坏习惯而放弃,这违背因材施教的准则。
因材施教正是根据一个人的气质特征来进行合理教育的。一个擅长的方面或特征就是对其进行因材施教的切入口,通俗点就是“对症下药”。这只是需要时间和精力,随意,这也是因材施教在学校不能充分进行的主要原因。
(2)家庭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因为长时间生活在一起,了解的深度不是学校和教师所百度能企及的,因此更能有的放矢的进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各显其能,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生走出校门,忘记学校所教的内容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成果。
三、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通过集体教育个人,通过个人影响集体
集体对个人产生的影响是一种非常细致的教育方法。毫不夸大地说,这是相互精神关系中的最为娇嫩与脆弱的东西。当一个精神极其脆弱的人从绝大多数同伴的眼里看到一种对道德理想的向往,看到他们一定要攀登道德顶峰的强烈愿望时,集体就会称为一种真正使人上进的力量。
当那些想偷懒的孩子从其他孩子的眼睛中看到愤怒的神色时,他就不由得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在集体的感召下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不管他的这种改变是否缘于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最终他通过具体的行动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这就是集体教育的力量。
总之,在今后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我们教者不能仅从教本出发,更不能从自身的一厢情愿出发,而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出发,合理稚化思维,顺应学生的认知习惯与思维方式,让学生在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再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稚化思维"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张建良,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J]
2.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余文森 -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