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本科院校-企业“双元”育人研究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11月22期   作者:王虞涵、周皓翔、史乐、张嘉悦、石瑞芳
[导读] 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和改革,高等院校的转型已经是教育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王虞涵、周皓翔、史乐、张嘉悦、石瑞芳
        四川传媒学院

        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和改革,高等院校的转型已经是教育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对于新型本科院校,要坚定的走应用型院校路径,就必须坚持院校-企业“双元”育人培养模式。
        参考国外“双元”育人的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北美CBE职教模式、新加坡“工厂制”、澳大利亚TAFE模式等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模式、主题、制度、分配方式上,都有着丰富的经验。而我国的院校-企业“双元”育人还处在初级阶段,既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又存在着诸多问题。
        我国的院校-企业“双元”育人模式,特别是新型院校-企业“双元”育人模式,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成果评价模式,培养模式存在很大的完善空间。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人才培养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人才培养成果与社会需求不相符,使“双元”育人模式失去了现实意义。
        因此,研究新型院校-企业“双元”育人的实现路径,对于响应国家号召、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整合社会资源、发挥专业优势、提升学生就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提升新型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效对接的重要路径,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显示需要。
        一、以学生为“主体”
        高等教育始终是围绕着学生进行的教育培养模式,脱离了学生,所有的设计都是纸上谈兵。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设计科学的课程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检验和评价标准,以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为目标,才能更好的实现院校-企业“双元”育人的目的。
        新型本科院校可以利用自己的教学灵活度,将企业作为培养、锻炼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载体,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和项目经验融合进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有具有相应的职业素养,可以更好更快的投入工作。既保证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又满足了社会、企业的需求,从根本上达到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目标。
        二、以实训基地为“载体”
        随着我们高等教育的深化推进与不断扩招,大学本科生的数量与日俱增,但相应的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人工智能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于一般人才的需求数量并未提高。高等院校特别是新型本科院校如果保持原有的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放弃自己教学灵活性的优势,使培养出的人才在进入社会后出现理论无法完全应用于实际,上手较慢,甚至所学理论和社会实践操作脱节的情况。因此,新型本科院校要更为重视实践培养,走应用型道路,利用教学、实践、研究、管理一系列培养模式,使培养目标不与企业需求相悖。提高高校学生应用实践型基础,主动探索新型本科院校-企业“双元”育人机制下应用型高校的发展策略,加快产教融合的步进度与力度。
        新型本科院校-企业“双元”育人是实现校企合作的重要纽带,为公司、企业、科研单位的教学资源以及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了有效载体,把高校擅长的理论和企业擅长的应用有效结合在一起。对企业来说增强了创造和总结的能力,对高校来说检验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实践转化能力,创造了一个双赢的局面。


        三、以理论+实践的方式为“介体”
        高等院校承担着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的责任,特别对于新型本科院校来说,培养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是其发展、进步、稳定的必然选择。因此,深化教育理念,坚定不移的走应用型路线,与企业达成合作,以理论+实践的方式为“介体”,共同推进教学深化改革。随着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的进一步加大,必然会影响应用型高校的专业结构。“理论+实践”的方式是链接高校、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有效结题,也是应用型院校新型本科院校-企业“双元”育人的基础。
        院校想要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培养人才对整个社会的服务能力,在专业开设的制定上,就需要根据行业发展和需求,提升其匹配度和专业性。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进与企业的对接,将实践情况作为教学成果检验标准之一,合理定位专业能力,应用范围,避免错位发展。因此,新型本科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要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从有选择的设置市场要求和发展前景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对没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专业进行改善。
        四、以新型本科院校-企业“双元”育人培养模式为“环体”
        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型本科院校应抓住改机遇,加快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结合和地方区域经济,实现新型本科院校-企业“双元”育人协同育人的教学机制,积极主动与企业、单位、公司寻求合作,依照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调整应用型院校的专业设置结构,再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实现新型本科院校-企业“双元”育人协同育人教育模式,提高院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地位,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随着市场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应用型高校评定为本科院校,每年本院院校学生数量都在扩大,高校招生数量也在逐年累积,面对这种就业难、提升技术慢的格局形式,新型本科院校的培养方式也需要适用于社会的变化,响应国家的要求进行新型本科院校-企业“双元”育人双元育人培养模式为“环体”。通过了解企业需求,改进教学模式,提高人才能力,增加就业质量,进而获得学生、家长、企业、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当学生、家长、企业 、社会从中受益后,高校的就业质量、社会认可度都能获得长足的提升,进而反促招生、科研、教学的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新型本科院校与企业“双元”育人的培养模式,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才质量,与企业发展升级相互衔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是贯彻落实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理念的重要推行策略。新型本科院校-企业“双元”育人培养模式为“环体”是实落实深化教育改革理念,构建符合社会主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结合自身院校发展方向与实际办学水平,适当地进行校企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企业与院校资源的共享的有效途径。
        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建院校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XJYX2020B14
        作者简介:
        王虞涵(1991-),女,汉族,河南平顶山,硕士,助理研究员,创新创业、思想政治;
        周皓翔,1981.11—  男,汉族 ,河北故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学生管理、新媒体传播;
        史乐(1991-),男,汉族,陕西宝鸡,学士,助理研究员、思想政治、创新创业;
        张嘉悦,1996.01—,男,汉族,河北唐山,硕士,研究实习员,思想政治、学生管理
        石瑞芳(1986.11-),女,汉族,河南濮阳,硕士,助理研究员,教育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