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反思及措施应对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3期   作者:   罗许霞
[导读] 教师是一份特殊的职业

        罗许霞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未来教育学院  广东省珠海市  519087
        摘要:教师是一份特殊的职业,其特殊之处在于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也就是师德的建设。师德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德性,即教师个人的内在品性,能明辨教育中的人情事理,使受教育者豁然开朗。然而,当前社会,却总是爆出关于教师的负面新闻,作为神圣化身的教师,却与猥亵、暴力等词汇挂钩,这真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反思目前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思考相应的措施,助力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与教师德性的形成。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社会现状;反思;措施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涵义
        教师职业道德,分为“职业”与“道德”两大方面。“职业”是指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这说明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道德”是指教师这份职业是善性的、德性的。这两大方面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角色应有的品质,努力实现教师职业的特殊价值,即不断增长对自我的认知和对善的认识,充分发展自身以及学生的内在潜能。其次,在对善的追求过程中不断形成自身的精神支柱、敬业乐教。
二、教师职业道德及现状
        每一份职业,都有其应遵守的道德与规范,而教师这份职业,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比之下,需要遵守更为崇高和严格道德规范。但是,目前我国教师失职、渎职现象却屡次出现。如:教师非常规体罚学生;讽刺、侮辱、谩骂学生;侵犯学生财产权,接受学生家长高额的馈赠;性侵害、猥亵学生。以上这些行为令人发指,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虽然只是社会上的一小部分,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教师这一份职业的声誉。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必须引起广泛的重视。
三、原因分析
        首先,从道德层面而言,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因素。在现代社会追求快节奏和实效的背景之下,教育“工具性”越来越突出,在“工具性”导向下的教师职业责任意识逐渐变成了狭隘的责任观,甚至导致了责任的虚无,乃至道德责任的分崩离析。其次,“工具性”也是教师执行“机械操练”、“考试导向”的重要因素。即教师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绩效以及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这些行为都挑战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
        其次,从教师职业道德政策层面来看, 目前我国有关指导教师道德文件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还处于尚未成型的阶段,缺乏较强的专业意识。如:很多规定只是停留在一般经验性上,而没有反映教师专业特性,与其他职业规范区分界限模糊,例如爱岗敬业这个条目,表述笼统而抽象,缺乏具体性以及可操作性,难以真正规约教师行为。其次,教师职业规范的用语一般都使用“应该/不应该”的表达方式。从语言学特征来说,这类词属于劝勉词,本身并没有严格的逻辑性,并不能直接构成对教师职业规范自身可接受性的证明,尤其是对其遵守若要以牺牲行为主体一定的自由作为代价,这就更需要更强烈的理由来说服。
        再次是“教师中心论”。近些年虽一直提倡“学生中心论”,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由于教师职业角色的固化以及教师权威的绝对化的思想根深蒂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却难以落地:教师一方面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使得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地符合规范,另一方面受制于“教师中心论”,表现出较高的知识权威,最终背离了教育真正的本质。
四、对策解读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力量。首先是合理的道德支撑,其次是教师主体意识觉醒,最后是全社会的蔚然成风。


(一)给予合理的道德支撑
    首先,相关部门如教育部要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具体明晰的定位,建立健全教师道德评价体系,明确具体可行的可操作的指标,避免模糊和空洞。即明确规定教师应怎么做,要做到什么程度以及禁止做的具体内容。将理论化,抽象化的规范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其次,要突出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而非只是浮于表面的泛化规定。应针对教师这份职业本身的特点进行规范。如可按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教师与家长的和谐家校合作关系,以及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规范,凸显具体性,专业性,也能体现出层次性和逻辑性。既要能起到指导与约束教师教育行为,依法履行教师义务的作用,也要起到保护教师权利的保障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将职业道德躬行于实践;只有这样将权利与义务统一,才能让教师真正树立对师德的那份责任以及德行的那份追求!
(二)教师主体职业道德的觉醒
     对教师而言,教师是实现教师职业道德的执行主体,所以,教师自身意识的觉醒是实现职业道德发展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树立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即从内心深处对教师职业热爱与肯定,对自己的教学感到有意义有价值有吸引力。上文讲到关于职业道德规范话语中的“应该”等字眼,这种以“应该”作为主导的话语,把教师视为消极的规则执行者,塑造的是一种权威下的适应者,看似是一种劝说的姿态,实则是一种隐秘的威胁,类似于“如果你不怎么做,你将得到什么样的惩罚”的效果。这种最终导致的是教师对这种规范的盲目尊从。然而,道德是一种个体意识的自觉觉醒,而非外在力量的强加施行。外在高压的强迫,会使得教师对此产生消极的情绪。因此,教师自身要充分意识到职业道德并非是规定的条条框框,而是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无意识的教师行为,已经内化于心,外化与行的一种情感态度。要做到这样,教师首先要有理性的教育之大爱,即教师能够对自己的举止言行做出合理的选择,以是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衡量的标准,合理科学的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反应,而非辱骂,讽刺学生。一切以给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为目标,做一个有温度,有情怀、有大爱的老师,用自己的力量感召和唤醒孩子们内心的光明。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个人人格魅力也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与人格之间的互相影响,帮助学生树立高尚人格的意识。
(三)全社会的蔚然成风
      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不是教师唯一责任领域,整个社会是一个生态系统,要真正地建设与发展教师职业道德,还需要社会各界支持,如社会文明的氛围的支撑,社会舆论媒体的导向与监督,学校道德坏境的营造以及家长对教师工作的支持与肯定等方面。只有各方各界一起努力,才能使教师感受到社会的人文关怀,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增强自身道德意识与自律意识,从而对教师职业生活充满热情与爱,用温度做好教育,用爱心感化学生,用情感塑造学生!      
五、结语
     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虽然现存社会总是会有教师失职渎职行为的发生,但不代表教师职业道德是无足轻重的,相反,应该引起更加广泛的重视。作为教师,要做一个拥有教师德性的老师,既承担好“传道授业解惑”之任务,又努力保持教师高尚的精神世界,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学生进行亲切的对话,与自我进行内心的沟通,享受美好的教师职业所带来的精神生命之乐趣。
六、参考文献
[1]陈鹏,蔡辰梅.新中国70年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进展与反思[J].中国德育,2019(18):29-34.
[2]张勇.教师职业道德的境界与追寻[J].现代教育科学,2018(12):5-9.
[3]陈黎明.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师,2018(10):87-90.
[4]邓易.教师职业规范的伦理困境及发展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2017,30(02):9-12.
[5]曾建平,邹平林.道德思维与伦理思维:论教师职业规范的构建[J].教育伦理研究,2015(00):123-134.
[6]赵长林,宋培宪.对学校道德失落和德育困境的理性反思[J].中国德育,2008,3(12):27-28.
[7]陶志琼.关于教师德性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01):38-44+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