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层层深入,让思维深度发展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3期   作者:徐江梅
[导读]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的训练都离不开思维能力

        徐江梅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实验小学  湖北省荆州市434020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的训练都离不开思维能力,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着重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发展,相互促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基于此点认识,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在思维的特性中,除了想象,辨识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也是重要的。在语文阅读中,有许多训练学生认知或概括能力的思考题,如果我们只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学生并不能获得思维的训练,换了一个文章,再出个思考题,学生不一定能写出完美的答案。所以,在语文的思考题的解答中,我们要善于挖掘阅读文本中有利于思维的因素,启发学生思维走向深刻,让学生获得思考的能力和方法。
        一、深入挖掘,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思考。
        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有一篇文章《狐狸分奶酪》,其课后有一道题:“你觉得狐狸分的公平吗?为什么?”学生的回答旺旺是:“不公平,因为狐狸把奶酪全吃了。”这个答案不能算错,但是,你看着就觉得它还不那么完美,感觉学生的思维浮在表面,还有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但是,怎样引导学生领悟到作业答案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呢?在作业的讲评中,我提出了问题:“为什么狐狸吧奶酪全吃了就不公平?熊哥俩不是谁也没有多吃一口,谁也没有少吃一口嘛?”这不表示熊哥俩吃的一样多吗”?
        学生1:但是他们一口也没有吃到,所以不公平。于是我在学生的答案“因为狐狸吧奶酪全吃了”后加上:而熊哥俩一口也没有吃。
        我追问:但是,为什么熊哥俩要吃呢?
        学生2:因为是狐狸是说给熊哥俩分奶酪的。
        于是我引导他们认识到:你帮别人分放牛奶就意味着奶酪的使用权在别人身上,所以对于奶酪,熊哥俩有支配权利。
        学生3:因为奶酪是熊捡到的,所以该熊吃。
        学生4:捡到的东西不能自己占为己有。所以熊哥俩根本就不该吃,我认为这样分很公平。
        学生5反驳:那捡来的东西狐狸更不能吃!所以,狐狸的分法不公平。
        这个问题达成共识了,可是有学生提出了另外的话题,引起了学生的争论。学生6:我觉得应该三个人平分才公平。因为狐狸帮忙分也可以得到一部分。
        学生7:狐狸得到的是分奶酪的报酬,得到的应该少一点,当然也可以免费帮忙。
        师;你们现在不也陷入斤斤计较的问题中了吗?
        生8:我觉得熊哥俩大致分一下就好了,一人分一块,不太计较,就没有狐狸什么事了。
        生9:我觉得狐狸如果真的是来帮忙的话,就应该劝熊哥俩:你们一人分一块就好了,不要太计较,这样熊哥俩就不会争来争去了。
        师:所以,这充分说明狐狸不是真心来帮忙的,而是来利用两人的意见不和,夺走别人的利益的。
        学生通过讨论充分认识到:狐狸完全是打着帮别人分奶酪的幌子骗吃的。
        通过层层深入,学生思维的火花激活了。通过讨论达成共识:这是童话故事,这是动物世界,动物世界的动物的食物捡来的是可以谁捡的食物谁吃的。而“你觉得狐狸分的公平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大家已经可以完整地答出:狐狸分的不公平,因为奶酪是熊哥俩捡的,而且他提出要帮别人分的,而最后奶酪被狐狸一个人全吃了,熊哥俩却一口也没有吃到所以他分的不公平。
        二、拓展想象,让思维环环相扣。
        对于《狐狸分奶酪》这一课,我设计了一个延伸性作业:狐狸说:我分的可公平了,你们谁也没有多吃一口,谁也没有少吃一口。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请你想象一下熊哥俩后面会怎样说?
        得益于前面问题的放手讨论,学生的思维变得严密,他们的对话一环扣一环,体现了思维的逻辑性。
        狐狸说:我分的可公平了,你们谁也没有多吃一口,谁也没有少吃一口。


        熊哥:哼,可是我们一口也没有吃!                                                 
        熊弟: 你就是骗子,你把我们的奶酪全骗吃了。                       
        熊哥: 你是故意分的不公平的,你太狡猾了。                       
        熊弟: 你把奶酪赔给我们,你赔给我们奶酪 !                  
        狐狸一溜烟逃跑了。熊哥:都怪我,跟你斤斤计较,结果上了狐狸的当,让狐狸钻了空子,我们谁也没有吃到奶酪。                           
        熊弟:是的,熊哥哥,我以后也不跟你斤斤计较了。           
        三、适度补白,让思维灵动丰富。
        探寻问题的答案的过程,是学生思维锻炼的过程,层层深入,和小小拓展,学生思维的激活。后来在课本表演的时候,学生不仅把拓展的部分在故事结尾表演了出来,还在表演熊哥两捡到了一块奶酪的时候,文章只有熊哥俩捡到了一块奶酪,不知道怎么分。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发挥想象,加戏:
        熊哥:啊,看起来好好吃啊!
        熊弟:啊!真香啊!我口水都流出来了。
        在争论中,也加戏:
        熊哥:是我看见的,该我吃。
        熊弟:是我看见的,该我吃!
        熊哥:那咱们分着吃。好,我来分。
        熊弟:你怎么分?你要分一样多到啊。
        熊哥:我就这样横着从中间一掰。
        熊弟:不行不行,上边宽一些,就大一些,这样分不对,我来分,这样竖着从中间分。
        熊哥:不行不行,这样左边会大一些。
        巧妙引导,适度拓展,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年级上学期语文《纸船和风筝》一文,课堂作业中有一题:小熊看到松鼠的纸船后,在自己放的风筝上也挂了一张纸条,小熊会在在风筝上会写什么?这也是一个补白。学生的答案往往是简单的:我们做好朋友吧。或者,我愿意和你做好朋友。或:我想和你和好。这样的答案不能说错,但是就感觉不那么完整,语意表达不那么丰富,也没有顺承小松鼠的话。在作业评改引导中,我引导学生思考:1、小熊顺着小松鼠的纸条第一句应该些什么?2、小熊是才想到和好的吗?3、闹别扭的过程中小熊的心情怎样?4、以后还会不会闹别扭呢?学生懂得了:1、要顺着小松鼠的话:“如果你想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那回信第一句就是:我想和你和好!2、结合课文内容,两个好朋友闹别扭后,各自都想着对方,早就想和好了。于是,小熊在风筝上写的话应该加上:我早就想和你和好了。3、还可写上小熊的心情:我和你闹别扭后我每天都不舒服。4、加上闹别扭后的想法:我们以后再也不闹意见了,我们要做永远的好朋友。这样,“小熊会在在风筝上会写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一环扣一环,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层次性。
        思维的训练不是看不见,摸不着,而是有章可循,有方法去引导的,只要我们抓住文本的缝隙里所蕴藏的训练点,充分地训练,巧妙引导,就能让学生的思维保持灵活性,走向深刻和严密。这样才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学生得到了思考问题的方法。
        
                                       2020年12月1日初稿
                                        2021年3月10修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