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卢君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上圩头小学 浙江 衢州 324400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作为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品德学科,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能力目标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指导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如何搜集与整理学习素材而进行的研究,努力探索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学习素材的基本策略,探讨学习素材的来源途径、选用方法以及实施策略。
关键字:多种方式 材料收集 课堂运用
一、材料收集与整理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精炼,概括性强。然而,课本中大量的图片和少量的说明性文字往往或因局限性、时效性、地域性等因素造成教学内容的滞后,增加了课堂把握教材的难度,可能造成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度不够,目标制定不准等后果。因此,补充课本之外的教学素材就显得尤为需要了。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纵横联系密切,且随着该课程的全面推广,课程将走向学科的综合,教材容量也相应地增大。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内容非常的广。因此,我们必须用灵活使用教材,深入研究教材,积极整理、利用教学素材,有效提高品德课教学效果。?
鉴于此,进行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搜集与整理学习素材的策略研究,努力从学生的真实学情出发,重视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优化呈现方式,以促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素材的概念
“素材”,指的是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这些生活材料不能直接地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但如果经过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并用于教学,即成为了教学素材。应是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影响,具有教育作用,可资利用的人、环境、物、思想、理论、规范等,这里主要指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素材,主要提供者是学生。它的外延很广,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不一而足,包括了学生、家长、社会人士、教科书、影视节目、录音、录像、网络、软件和一切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都是借鉴的素材资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整理和利用好这些学生提供的学习素材,是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落实课程理念和实施要求的重要途径。
三、素材来源
素材资料的收集在小徐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为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学习素材提供了先行指导的可能;同时,素材应来源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
1.教师方面
(1)示范带头,激发学生的兴趣,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人的行动中是最具活力的主观因素。在教授《网络世界》第一课时之前,教师通过上网,翻阅书籍、报刊,裁剪旧书籍、挂历等途径,制作了一份剪贴报,还在电脑上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上课时,课件导入新课,精心制作的剪贴报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课外搜集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下去。?
(2)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农村电脑还不是家家户户都有,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太少。教师布置搜集任务后,因为各种原因往往不能完成。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了教师补充材料,学生熟悉材料的过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及时解决学生在搜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给学生方法。针对不同学生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方法,对于家里暂时没有电脑的同学不要嘲笑其家里这么穷连电脑都买不起,我们应该教育孩子通过其他的方式去了解相关的资料。而且学生每次搜集资料时,教师都让学生顺便交上了自己在搜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对学生上交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布置和调整。
2.学生方面
(1)查找文献资料。
包括书籍、期刊、报纸、剪报、特种文献、统计年鉴、地图、图片等;按照文献的来源划分,对于查阅文献资料而言,最理想的场所是图书馆。也可在班级组织读书活动和借阅活动,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读书资料。
总之,查阅文献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技能,而这一技能是随着指导学生的不断查阅而积累起来的,指导学生必须亲自去尝试才能得到它,任何人都不能替代指导学生。查阅文献时不仅需要耐心、细致、仔细,还需要经过慎重考虑,并按照一定的程式去做。
(2)网络资料查找
现在网络世界飞速发展,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改变,学生对于网络早已非常的熟悉,据调查统计我班学生家里有电脑的同学就非常的多,网络资料查找是现在获取资料的总要途径,很多同学通过网络都可以查找到世界各地的资料而且网络查找速度快,简单快捷。
(3)进行调查访问
即使文献、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信息资料,最完整的资料来源仍然是人。作为学生,在调查访问过程中,作为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编制问卷、调查表、访问(电话、书信、面谈、网络、其他)等多种调查方式,获取资料。
如:在进行学生零花钱这一课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收集小学生零花钱的有关资料,我就给学生设计了关于零花钱的调查表,并指导学生按照调查表进行调查
四、素材的使用
在教学中信息资料的运用一定要掌握好时机,适时适度的应用,不要为用而用,从而失去其使用的价值,成为像花瓶一样的摆设,要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
1.课前使用,埋下伏笔,在教学《多元文化多样魅力》这一课时,由于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小,学生对各个名族的服饰知知甚少。因此在讲课前我便和学生一起找来了有关的信息材料,通过上网查找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及其他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了56个民族服饰的特点。因此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也就更有兴趣,学习过程时时处于一种主动的渴求之中。
2.课中使用,加深印象,在教学《我们当地的风俗》一课时,如果只凭借教材中的插图和课文,不足以让学生领会节日的美好。因此我找来各种节日庆祝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谈亲身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各种节日的理解,而且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对学习的积极作用。借助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搜集资料不仅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能够 “发言”的机会,都能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课后使用,拓展延伸,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搜集信息的结束,而更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师要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把目光指向更广阔的领域自由吸取。同样的在学习《多元文化多样魅力》一课后,同学们都被多彩的活动所打动,此时我便及时启发大家道:“同学们你们还知道那些节日吗?你们愿意介绍给大家吗?”“愿意!”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在这之后的几天里,同学们不时地找来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节日资料加深了对世界各地节日以及风土人情的了解。
通过多种方法,提高小学品德性、社会性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学活动中,逐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方法、利用工具,合理地进行搜集与整理,实现学习素材为情感、能力、知识三维目标体系服务,从而使品德教学内容体系更具有时代性。
参考文献:
[1]李小海 , 冯燕 .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J]. 读与写 ( 教育教学刊 ),2019,(11)
[2]黄干雄 .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