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婷
聊城大学文学院 252000
摘要:《珍珠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型叙事性散文,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建构有很大影响,窦桂梅和薛法根在执教此课时都有自己的教学重点。拟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两个维度进行比较,找出两位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异同点,以便为一线教师的散文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珍珠鸟》;叙事性散文;课例比较
正文:
《珍珠鸟》是冯骥才先生的散文名作,具有很大的教学价值。目前对《珍珠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课堂教学研究、教学价值研究、课例评析研究、文本解读研究这四方面。对其单个课例的研究不多,特别是不同教师课例比较研究更是少见。所以本文选取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和薛法根的课例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为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启示。
一、教学目标比较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最终归宿。通过研究两位名师《珍珠鸟》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了解其教学过程。
1.教学目标共同点
二位名师的教学目标都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二者都想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想让学生理解“信赖”的真正含义。两位名师的《珍珠鸟》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文本理解、关系解读、情感体验”三个方面。
2.教学目标各有侧重
由于教学立意和文本切入点的不同,两位名师制定的《珍珠鸟》教学目标各有侧重,各有特色。
(1)窦桂梅:以读体情,深化主题
窦桂梅老师的教学目标侧重点是以读体情,深化主题。在窦老师的课堂中先后运用了教师引读、师生朗读、学生默读、学生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阅读方法。在课文的教学中,“读”贯穿文本教学的始终。《珍珠鸟》教学共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中的教学第一步:课堂的开始就是由学生朗读古诗引入白居易的《鸟》,进而引读《珍珠鸟》课文,之后学生朗读题目,初步感知珍珠鸟。教学第二步: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默读课文,找出作者是如何描写珍珠鸟的,并让学生领读问题答案,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儿化音的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珍珠鸟的活泼。教学第三步:学生朗读课文,分别用一个字和成语来形容珍珠鸟,学生边朗读边分析文本,进一步思考和体会人是如何赢得珍珠鸟的信任的。教学第四步: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小鸟对人的信任有哪些表现,之后师生合作朗读,结合文本品味珍珠鸟的可爱和作者的细腻文笔。教师引读课文,学生配乐朗读,最后引出文章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多次带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信赖的美好。
在第二课时中,教师出示多首和笼中鸟有关的故事供学生朗读,学生带着朗读后的收获进行探讨,探讨作者和鸟的眼里笼子、巢和家的区别,体会笼中鸟呼唤的真正含义,探讨大珍珠鸟和小珍珠鸟理解的信赖的不同。
所以从这两个课时的教学中可以看出,窦老师注重以读体情,学生就是在各种读的过程中理解文意、感悟情感、深化主题的。
(2)薛法根:注重阅读理解与迁移运用
薛法根老师的教学目标侧重点是注重阅读理解与迁移运用。薛老师的《珍珠鸟》共一个课时,薛老师的课堂总共分为七个步骤:“课题导入”——“外貌品析”——“写作迁移”——“体会情感”——“换角复述”——“仿写训练”——“深化主旨”。除了第一个步骤是导入课题,进行字词学习外,其他六个步骤都是对文章的阅读理解或者是迁移运用。薛老师在引导学生对珍珠鸟的外貌描写进行品析之后,紧接着就引导学生借鉴文中写鸟的外貌描写方法来写人,进行写作迁移训练。在学生掌握此描写方法之后,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可以运用想象,描绘事物特征。之后又进行了作文写作拓展,从叫声、称谓等方面对文章进行续写,写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之后薛老师帮助学生转换角色,学生从鸟的角度讲述它对人逐步信赖的过程。在学生理解了鸟儿对人类的信赖过程后,紧接着开展仿写练习,师生共同分析作者描写鸟儿逐步信赖的过程,借鉴文本中人和鸟之情感的变化,仿写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变化,学生练习仿写,教师指导。这节课的最后,薛老师总结了文章的主题,展望了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和谐境界。所以从这节课的设置可以看出,薛老师注重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并且在合适的时机,薛老师会进行写作拓展和仿写练习,使学生从散文的学习中收获到有用的写作知识,科学合理。
二、教学过程比较
笔者从导入方式、课堂评价语言、主问题设计这三个方面对两位名师的《珍珠鸟》课例进行比较。
1.导入方式比较
两位名师的《珍珠鸟》课堂导入方式不同,但是都能够引导学生快速走进文本,以下是对两位名师导入方式的比较。
(1)窦桂梅:古诗引入,引读课文
窦桂梅老师在上课前学生们正在朗读学习过的古诗,所以窦老师在引入《珍珠鸟》时,就用了刚才学生们朗读的《忆江南》的作者白居易的《鸟》进行引入,师生共同朗读白居易的《鸟》,通过分析诗句,呼唤学生们爱护鸟儿,从而引入课文,教师引读文章第一句,学生接着老师停顿的地方继续读课文,衔接方式自然。
(2)薛法根:开门见山,介绍作者
薛法根老师执教《珍珠鸟》一课时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提问学生今天学习的课文叫什么,学生回答时教师进行板书。询问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字词的读音,提问学生本文的作者是谁,通过讲解“骥”字的读音、含义以及作者名字的内涵,引入课文,角度新颖,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快速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2.课堂评价语言比较
课堂评价语言是指教师在学生做出某一行为后,教师做出相应的语言回应。
(1)窦桂梅老师:评价语言丰富、细致
窦桂梅老师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都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语言客气、丰富、细致,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从评价语言能够看出窦老师将学生放在和自己平等的地位进行探讨和交流,在课堂中多次使用“谢谢”、“感谢”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独立个体。窦老师会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给予方法提示,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个方法,窦老师就会及时的肯定学生学习方法正确,学习能力强,还会细心的关注学生的声音,这种评价的语言会让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提升学生的自信,愿意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
(2)薛法根老师:评价语言简短、直接
薛法根老师的评价语言是属于简短、直接的,薛老师在课堂中也用到了“谢谢你”等词,让学生感受到尊重。除此之外,薛老师的评价语言大多数都是简短的,多用“对了”、“对喽”、“很好”、“非常好”、“厉害”、“好”、“嗯”等词,评价语言直截了当。学生能够得到很直接、明确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
3、主问题设计比较
主问题就是从文本出发,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研究和讨论的重要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1)主问题设计的共同点
在教学的初级阶段两位老师的主问题都有“作者是如何描写珍珠鸟的?”这一问题,这一问题是对作者珍珠鸟描写手法的分析,从而让学生感受学生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再就是在教学的深化阶段,两位教师设计的主问题都是开放性的问题,在文本的基础上,拓展思维,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积极思考,深化文章主旨。
(2)主问题的侧重点不同
窦桂梅老师的主问题侧重分析每只珍珠鸟与人类的关系,以达到她这节课的主题——信赖。从“分析鸟对人的信赖表现在哪--人和大鸟的关系是怎样的--真正的信赖是什么--转换角色你会怎样做”这几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窦桂梅老师设计的问题是环环相扣的,问题层层深入,围绕主题“信赖”,以“鸟”为问题线索展开,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以达到理解“信赖”主题的目的。
薛法根老师的主问题侧重问题的深化与拓展,在教学的初级阶段,薛老师设计的主问题有两个,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的描写珍珠鸟的?”,第二个问题是“你能利用这种描写方法续写文本吗?”。第二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的深化,通过第一个问题学生了解了作者的描写手法,紧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描写手法续写文本,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还能及时巩固学到的描写手法。
两位老师的教学方式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教学特色,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体系的建构[J].中国教育科学,2019,2(01):60-73+140.
[2] 薛法根.教得准确,学得充分——《珍珠鸟》教学实录与解读[J].中国教师,2018(06):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