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邹永青
[导读]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实施

        邹永青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    710068
        摘要: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实施。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习主席强调:“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
        关键词:民法典  治理体系  制度
        一、深刻领会民法典编纂的重大意义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实践而形成并不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伟大优越性的体现和保证。此次民法典的编纂,是在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设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它不仅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而且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法者,治之端也。建立健全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以良法保障善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编纂民法典是对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科学总结,实现了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与国家其他领域法律规范的有机统一,相互补充,共同支撑着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成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正常有效运行的基础性法律规范。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活跃、最复杂、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建立以法治为基础、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受法治规则调整的经济制度是保障经济活动高效良性发展的唯一方式。编纂民法典,调整规范法人制度、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代理制度、物权制度,合同制度、侵权责任制度等,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同时,为了调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交易安全和市场秩序,民法典秉持“民商合一”的传统,编入了大量商事法律规范,有利于完善我国民商事领域的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有利于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目的。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对权利的保护也提出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编纂民法典,对于健全和充实民事权利种类,形成更加完备的民事权利体系,完善权利保护和救济规则,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准确把握民法典的精髓要义
        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人权精神。民法典以“关心人、培养人、发展人、使人之为人”作为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充分反映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的时代精神。民法典突破传统大陆法系民法典体系的安排,增设人格权编和侵权责任编,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凸显了民法典的人关怀,真正体现了“一切权利均因人而设立”,有效防止人的客体化,真正实现了“民法中的人的再发现”。而且人格权编对人格权的规定,不论是一般人格权还是具体人格权,均体现了强化人格尊严保护的理念。例如,民法典规定生命权的内涵,不仅包括生命安全,同时也包括生命尊严。

生命尊严作为人格尊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权的规定中得到了承认。
        突出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孟德斯鸠说过:“在民法慈母的眼中,每一个人就是整个世界。”民法典全部条文,体现了实质正义和实质平等的要求,强化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与关爱。例如,民法典物权编三百六十六条新增了“居住权”这一新型用益物权,“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的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还有,人格权编就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设置了特殊的保护规则,其目的就在于弥补未成年人判断能力的不足;另外,合同编确认强制缔约、对格式条款的规制等规则,也是考虑到相关主体缔约能力的不足,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实现合同的实质正义。
        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第一条就明确了其目的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民法典的许多原则、制度和规范都承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民法典规定监护制度中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抚养、教育、保护义务,合同编中的诚信义务,人格权编中的法定紧急救助义务,侵权责任编中自愿救助义务,婚姻家庭编中的友爱互助义务,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民法典也注重协调各种价值之间的冲突,并在发生冲突时确定解决的规则。如自由与诚信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两者在特定场合可能发生冲突,民法典的表见代理、诉讼时效、善意取得等规则就体现了这两种价值之间的有效平衡。
        回应了社会发展的时代之问。民法典充分展现了时代风貌,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回应了互联网、高科技、大数据时代科技发展的制度跟进问题。民法典将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纳入法律的轨道,为其确立新的底线规则;禁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深度伪造他人肖像,防止自然人的肖像权遭受信息技术手段的侵害;承认声音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格利益,适用未来人格利益发展的需要;增加对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等。二是回应了资源环境恶化亟需保护的问题。民法典在总则编将绿色原则规定为民法的基本原则,将保护生态环境贯彻适用于整个民法。物权编规定相邻权人不得违法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义务;合同编规定合同当事人在履行合同中应当遵循绿色原则;侵权责任编第七章单设“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增加了故意违反国家规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严重后果的惩罚性赔偿责任。三是回应了风险社会的时代需要。民法典单设侵权责任编,细化了侵权责任规则,强化了对受害人的救济和保护。
        注重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美国法学家富勒认为,法律制度是一项“实践的艺术”。民法典十分注重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民法典通过一系列制度构建了完整的私权体系,这有利于激发个人活力和创造力,发挥个人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同时,民法典通过各种民事责任形式对权利人提供救济,这也有利于规范公权。二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确立财产权平等保护的规则,确立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规则;单设用益物权制度,通过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制度,发挥市场在土地等资源配置和使用中的作用。物权编新增土地经营权制度,重构农村土地权利体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完善担保制度,使得融资的获得更为安全简便。三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的需要。合同编完善了租赁合同的规则,新增加优先承租权,规范租赁市场秩序、保障承租人的居住利益;完善运输合同的规则,保障个人出行安全、维护运输秩序;人格权编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规则,规制擅自收集、利用个人信息的行为;侵权责任编完善高楼抛物致人损害的责任,保障人们“头顶上的安全”。
        三、结语
        总之,作为新中国历史上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可谓是集万众智慧,应时代所需,既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人民权利保障的法律汇总,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龙卫球.中国《民法典》的立法价值[J].探索与争鸣.?20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