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   作者:李笑言
[导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李笑言
        吉林省四平市双辽市永加乡中学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初中阶段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拔节孕穗期”,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核心素养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需要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当前素质教育发展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以及个体发展需求。如何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改关注的焦点。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核心素养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面存在较多问题,文章从教学情境创设、网络资源整合、德育教育渗透以及开展实践活动四个方面有效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以期为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情感体验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现趣味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多样,可以运用生活中案例创设生活情境,可以运用阅读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应用诗篇、图片等进行课堂导入。例如在学习《法律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探讨法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场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游客跟着旅游团出行被强制消费的事例,视频中游客如果不愿意消费,旅行社便拒绝游客继续乘车跟团游玩,导致游客经济和精神发生了巨大的损失。当学生看完视频之后,注意力和情绪都会被调动起来,教师可以进行提问“大家能不能说一下旅行社和黑心的导游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益?”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们的探讨下,可以得出结论游客的知情权、人身自由权以及自主选择权受到了侵犯。然后教师可以继续要求学生借助课本和工具书来讨论消费者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进行维权,最后学生们经过探讨之后得出结论,消费者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者工商局进行投诉维权。经过这一教学情境的引导,学生会直观地认识到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应该从小形成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在接下来的课堂安排中,教师可以将“了解法律,应用法律”作为议题,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二、整合网络资源,培养政治认同
        受自身年龄阶段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加上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初中生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感觉到比较枯燥,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想要实现政治知识与学生个人情感体验的结合就会比较困难。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不能强行为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以“题海战术”为训练方式,而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体验中获得政治认同感。学生在生活中很难接触到一些典型的新闻事件,也很难有意识地将这些新闻事件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相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们创造一些直观地体验。以《推动和平与发展》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为例,如果按照常规的“口述理论+重点笔记”的教学模式,教师很难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因为学生很少接触到我国的外交信息,也很难体会到我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作用。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以政府的外交工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来感受我国政府“和平外交”的政治原则。

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我为学生下载了一些非洲国家在接受我国人道主义援助之前的人民生活状况图片和我国实施人道主义援助的实景照片,还下载了一些他们在脱贫以后的生活面貌纪录片。通过这样的直观对比展示,为学生呈现出了非洲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让学生们明白我国是一个和平友爱的大国,是一支仁义之师。从而加深学生对政府的认同感,深入理解我国为世界和平发展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三、融入德育教育,塑造良好品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利用生活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生体悟和理解的加深,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内容结合起来。举例而言,为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遵守规则的良好品质,教师可以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让学生明白纪律、道德以及法律之间的关系。例如《遵守公共规则》中一共分为三节课,分别从规则、道德、法律三个层面进行了由浅入深的设置,教师可以制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利用生活化教学资源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比如生活中闯红灯、乱扔垃圾、青少年违法犯罪等这些真实的案例都可以引进课堂作为德育教育的素材。作为初中生必须防微杜渐,认识到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学生能够更好地反思自身,做到无则加勉有则改之。例如针对学生放学后闯红灯的现象,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真实的新闻事件,某妇女因无视交通规则带领幼儿一起横穿马路,导致了交通事故。这一惨痛的教训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唯有遵守规则坚持自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当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自由与约束之间的关系时,才能对法律形成发自内心的认同,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由此可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渗透,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品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四、组织实践活动,培养爱国情怀
        爱国教育是初中德育内容中的一块重要版图,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山河版图、历史文化、逐渐形成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和统一的认识。在初中阶段的教育中,学生正处于三观确立的重要时期,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例如,在学习《中华一家亲》这节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与服饰文化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调查过程中直观的感受到我国不同民族文化的多彩繁荣。在调查分享交流会上,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民族间相互扶持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我们应当树立起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专题活动,让学生受到爱国教育的洗礼。再如在国庆节前后,为学生播放电影《战狼》《红海行动》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军人为了国家利益舍生忘死的伟大,然后带领学生开展主题演讲活动,将心中的感情进行升华。此外,教师可以组建志愿者小分队,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进社区服务、参加劳动活动等,为学生提供走进社会生活的机会,感悟现实生活的平台,让其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对于社会的价值,认识到奉献的意义,从而理解爱国的真正含义。访谈学生时,有的学生表示:“以前认为只有真正走入社会才需要承担责任,通过实践活动才知道,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责任,爱国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而且要从小事做起。”还有的学生表示:“课本上虽然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只有自己亲身体会了才知道爱国多么重要。”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既要注重课堂教学情境、教学资源,又要注重德育渗透,同时还需要关注综合实践,促进学生由理论转向实践,深入社会生活,从而进一步完善人品,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进行创新和变革,不断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建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法制意识教育研究[J].赤子,2018,(27):30.
[2]苏晋裕.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教师,2018,(18):24-25.
[3]刘海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1):1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