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明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平山六德小学 5163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逐渐向着开放化、生活化、多样化等方向发展,农村小学不同于城市小学,农村小学存在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观念陈旧等客观不便的因素,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建设与发展,教学生活化成为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方向,本文主要介绍农村小学中年级《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望能够为农村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农村小学;中年级;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小学课程的理念与编排皆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的,生活是教学的根源,教材中学习的知识深深的植根于人们的实际生活,《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既是对教学方式的丰富,也是对知识本质的探索,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展开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反思,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意识的产生,使学生在以后的实践中能够理性的思考问题,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分析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总之,《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存在诸多的好处。基于此,笔者从“《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农村小学中年级《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应用实践”两方面出发,简单谈一谈个人对农村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见解。
一、《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将《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生活化教学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不断地从生活中发现蕴含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重新运用回生活之中,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此,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以及观察,将《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影响做出了以下分析。
(一)促进教材内容的理解
首先,生活化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理性分析,二是主观感受,二者皆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反思,经常对生活进行反思的学习理性分析能力较强,主观感受也比别人要敏锐很多,为此,进行生活化教学不仅是表面上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理解的本质上也发生了改变,改变的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思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部分来源于学生的生活阅历以及知识储备,生活化教学无疑满足了影响学生理解能力的两个方面,由此可知,农村《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理解的有效教学手段。
(二)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
其次,生活化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生活化教学的实际应用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法,可以利用生活实践进行实践教学法,还可以利用对生活的反思与感受进行情感教学,生活化教学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多样的形式与丰富的内容,能够帮助教师脱离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窘境,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丰富的教学方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小学生表现欲望较强,喜爱与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化教学满足了小学生的这些需求,为学生的自我表达创造了条件。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后,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教师生活化教学中会将自己以及学生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讲解,其中便少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师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翁,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参与感,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自身的条件对教学成果的影响颇大,教师的生活化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思维,促进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发挥,能够大幅度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
二、农村小学中年级《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应用实践
农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许多不可改变的客观不利因素,身为教师能够改变的只有教学态度以及教学策略,为此,进一步的提高农村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笔者从自身的教学策略与观念入手,进行了一些改变。
(一)从生活技能入手进行游戏比赛
首先,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各种生活技能入手,实行游戏化教学,其中可以利用的主要因素有两种,即生活技能以及游戏化教学,生活技能是深入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与前提,而游戏化教学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农村的教学仍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消磨殆尽,而游戏化教学能够重新激发学生内心的热情,两者的结合对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有极大的作用,如:在学习《我学习,我快乐》这章节时,笔者会举办一些游戏活动,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叠衣服、打鸡蛋游戏比赛,笔者将学生分为了几个小组,小组之间进行一对一的比赛,在相同时间内看谁叠好的衣服数量多,谁获胜,将小组成员之间的成绩进行积分累积,积分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
(二)从生活事件入手思考教材内容
其次,促进、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思考的最有效方式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实施案例教学法,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从自身的生活阅历中理解教材知识,如:在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时,笔者为学生讲述了两个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如:王栋学骑车的故事,笔者将学生在学习骑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在故事中添加了一些细节,提高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们思考其中的道理与启示,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再如:战胜困难最快乐活动,笔者将学生们学习中的“拦路虎”进行了总结,讲述给学生听,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接着笔者会鼓励学生们将自己遇到的困难进行分享,思考其中的启示,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从生活实践入手实现师生沟通
最后,笔者会从学生以及自身的生活实践入手,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必经之路,小学生的表现欲望较强,与学生一起进行生活实践的分享,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还拉近了师生关系,如:在学习《生活离不开规则》这章节的学习中,笔者先举出了几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一个方向,接着笔者向学生们询问“大家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需要遵守的规则呢?或者说大家认为哪些规则需要遵守呢”,学生们进行了思考,有的同学回答不随地吐痰、尊老爱幼、尊重残疾人、看红绿灯过马路等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规则,有的同学回答说不抢劫、不伤害他人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规则,学生们通过对自身以及他人行为的审视,深入的理解、思考所学的知识。
三、总结
农村地区法制意识薄弱,农村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容忽视,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观念直接决定了学生以后的观念与行为准则,从生活实际出发,对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与运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实践,为此,教学的生活化直接促成了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积极的投身于农村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工作之中,帮助农村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黄剑辉.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浅谈[J].新课程(小学),2015(3):30-30.
[2]刘志国.浅谈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分析[J].新课程(小学版),2017(012):208-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