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
广西柳州高级中学
摘要:高三学生正在争分夺秒,教师要以生为本开展复习教学工作,为学生抢时间,让学生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扫除学习障碍和学习误区,品味到学习历史的趣味,增进获得感。教师可试着引入教学新技术,打开全新课程局面。
关键词:生本理念;教学体系;复习模式;高三历史
高三学生处于学习的冲刺阶段,教师要试着帮助学生,让学生勇敢地把本人的知识盲区和学习难题传输给教师,教师在此同时又能以生本理念去帮助学生,让广大的高三生扫除学习问题,克服学习压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消除本人的畏难心理。教师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态度来开展工作,确保学生得到进步。
一、不同的高三学生可能遭遇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的历史基础薄弱
历史基础薄弱的学生存在着历史线散乱、重大历史人物记忆不明确等等问题。这类学生在高三年级占比不在少数,也是令教师感到比较棘手的一部分学生。
(二)学生不善于完成应试
一部分的高三学生在完成历史模拟题检测时,不懂得如何结合史料、分层次回答相应的历史问题,由此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失分。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让学生懂得答题的正确步骤,从而在学习历史时积极进步,实现稳定提高。
(三)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低下
高三年级的学生就是要抢时间,和时间赛跑,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尽量学习比较丰富的知识、补齐短板。但是部分高三学生不善于提高学习效率,他们在高三的时期内,用了比较长的时间仅完成了一小部分的课程任务。教师要用心帮助学生精进其历史学习方法,使得学生得到更大的进步[1]。
二、教师如何通过以生为本的理念开启工作
(一)构建起不同的历史学习小组
高三历史教师可以将整个班级的不同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划分,让学习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例如,部分学生对于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认识有误,部分学生对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认识有偏差。教师要让存在不同短板的学生都能及时地查漏补缺、完善各自的知识体系,由此学生才能实现有效率的学习。高三教师可以从两个维度去完成教学变革,让不同的学生分别出现在基础班和提高班中,让这不同的学生都能认识到个体的问题,又能以谦卑虚心的态度来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学生方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实现比较可靠的提高和进步。教师要令学生具备勇气、耐力和韧性。
(二)让学生完成不同的历史作业
既然学生出现在不同的历史学习小组中,教师自然要给学生步骤不同的历史学习任务。对于基础班的学生,教师可以将历史知识点默写、结合史料分析历史材料等任务布置给学生,由此推动学生进步;对于基础比较稳固的学生,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完成比较复杂的历史论述类问题。例如,低于提高班的学生,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分析美国的经济危机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又能让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对于美国社会的影响等等[2]。
另有部分学生对于中国近代史有相应的思维迷津,教师可通过步骤时间线梳理的课程作业为学生服务;例如以鸦片战争为节点,标志着中国社会逐步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此,教师要让学生顺势而下,完成历史知识点的补充工作,并且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网络。
(三)通过翻转课堂为学生服务
高三历史教师要通过构建翻转课堂的模式为学生服务,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为课堂主人的感觉。教师在构建“以生为本”的理念时,就应该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当学生在学习秦始皇的功过问题有迷失时,教师要试着为其解答;若学生在学习北魏孝文帝的文化改革时遇到了思想障碍,教师就要通过翻转课堂为学生加以梳理;当学生在学习唐代的安史之乱时,不能真切地体会到唐代的深层次社会问题,教师还是要为学生搜集史料,让学生懂得藩镇割据的危害……一言以蔽之,教师要扮演好服务学生的角色,并且让学生不仅仅热爱提问,还要真正通过翻转课堂得到重大的收获和启发。教师也要让学生提出高质量的、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由此学生才能在翻转课堂上收获更加丰富的历史智慧。
(四)积极开启第二课堂以推动学生进步
高三教师要试着帮助学生,为学生开启第二课堂,并且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上更好地补齐学习短板,从而实现稳步的提高和发展。例如,教师在课后可以通过构建学习群的模式,在学习群上呼吁全体学生提出困扰自己的问题,教师也要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及时地帮助学生答疑,让学生克服问题,取得进步;教师也可以通过开直播的形式,积极地和学生开展互动和交流,令学生更加懂得如何倾吐本人的学习困惑,并且在倾吐问题后,得到教师的反馈,由此实现提高。
结束语:
高三历史教师要试着为学生使用“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让更多的学生深入体会历史课程中的核心知识点,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效率。教师要排除万难,用心地扶持学生,让学生实现长足提高和进步。学生也要自觉、自主地呈现问题和难题,通过高三学年的冲刺,更深刻地理解历史课及课上的知识点。教师要具备教学智慧,带动学生进步。
参考文献:
[1] 黄牧航.论历史情境命题[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7).
[2] 张向阳.历史教学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