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
山东省荣成市寻山街道寻山完小 264300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小学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策略,提供学习影响,并有效地小学领域的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字: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人们的研究和理解更多地关注高中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不是小学生。人们对小学生没有足够的了解。大量事实表明,小学生还存在许多心理健康问题,这样的心理问题也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被隐藏起来,往往容易被忽视。如果教师、父母和学生自己对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积极态度,问题往往会积聚,小问题将成为大问题。小问题变成严重问题,甚至出现严重后果。在现代社会中,身心健康的人可以称为健康人,因此,小学教育必须赋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意义。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1)全体学生的原则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师引导、指导、协助、服务的过程中,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稳定发展,有效将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隐患都消除,那么学生的问题将很少发生,或很容易解决。因此,在制定教育计划时,我们需要关注所有学生。在确定健康教育的内容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求和共同问题。在组织活动时,我们需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特别是那些内向、镇定、害羞、腼腆、表现力差和缺乏说服力的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并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有效的教育。
(2)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原则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维护学生的个人尊重,这样师生和谐关系才能建立,才能助力教师心理健康措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感受到自己教师尊重自己,学生才能具有自我尊重感,才能以此珍惜自己的成绩与进步,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做人的尊严感,而不是以教师的权威去压迫学生、否定学生的个性表达。此外,教师还需要建立同理心,提高自己换位思考的能力,理解学生内心的所思所想,能够真正代入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推动教师更好的包容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不仅提高自己心理教育措施的针对性,还能够使得学生内心真正接受自己的指导教育。
(3)学生主体性原则
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应鼓励学生表达意见、发泄情绪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老师应该避免诸如“你听我说”和“我告诉你”这样的命令性语调,并以激励性和协商性的语气说话。例如“我能理解”,“是”,“请继续讲”,“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意见”,“我想作一点补充”,“我为您的情况感到抱歉”。
(4)差异性原则
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充分尊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要进行分类指导,以满足其不同心理需要。尤其是有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学生需要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别指导。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强调对学生的个体待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教师应注意了解各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不仅应该了解学生的共同点,而且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他们应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认真做好个案研究。积累个案资料,提高个别教育的实效。根据不同个体制订个别化教育目标。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
小学生善于模仿他人的行为习惯。老师是学生身边常见的成年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在学生看来,老师是爱心、知识、信任和道德的代表。老师的言行是他们模仿和学习的社会最高标准。一旦教师发生某些行为,小学生将被“洗脑”。因此,在正常的教育和培训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条不紊地做好准备,恢复心情。教师的语言必须真诚、自然、可以受到批评,但不能得罪;行为一定要热情大方。始终照顾学生并帮助他们,不要对学生进行身体惩罚,并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1.真诚平等地对待学生
没有什么比精神更受伤害的了,尤其是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当老师或同学不断在心理上伤害学生时,他们很容易变得极端,变得冷漠和不近人情,倾向于对人际关系的冲动,偏离理性的道路,并且倾向于报复、破坏性的等等。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真诚,平等地对待学生的错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生心理的伤害。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密切观察学生,寻找话题,以便我们可以与学生作为朋友进行交流,并通过交流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石。
2.避免学生产生嫉妒心理
对于学生而言,嫉妒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学习。同学之间的多数冲突是由嫉妒引起的。例如,如果某人的分数很高,学生会说他们事先知道答案,或者老师已经事先咨询过,等等。这很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厌恶。每个人都想避免他而且不希望与他交互,使得这个学生逐渐变得孤立。另一个例子是“小消息”,散布对别人的成就嫉妒的谣言,这些谣言会对自己及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导致不良的人际氛围,因此学生将逐渐对学习等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及时地帮助学生克服嫉妒心理。
特别是,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客观了解和评估自己的机会,并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生活状况。教导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不仅看到自己的长处,而且也要面对自己的弱点,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避免弱点,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机会,不断改善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我们需要改变对学生的嫉妒心。小学生嫉妒会导致学习差距的出现。如果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差距的原因,探索填补差距的动机,并将嫉妒转变为积极努力的精神,在每个阶段为自己设定目标。努力前进,随着学习的进行,嫉妒逐渐减弱,乃至逐渐消失。
(二)指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突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活动,而是使学生能够体验、感受和理解他们所面对的一切的活动,以便学生获得心理经验以改变不正确心理想法。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不是通过“听”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自身参与的活动来实现的。通过各种活动,学生的所有心理思想都与客观世界直接相关,从而丰富了心理世界,提高了心理素质。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现实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通过参与和练习实际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包括活动重点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我们的日常教育和培训实践中,我们应始终将挑战作为一种教育机会,以进行学生活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自觉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以实践和体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学生可以接受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源于生活。
总而言之,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出现心理失衡或人格上的偏差,将对他们的一生的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将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能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方法。这需要教育专家和当地教师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教师应不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便更好地协助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2(5):44-45.
【2】陈小利.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指导方法[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13):117-118.
【3】段新梅.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