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   作者:朱志业
[导读]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对网络信息的道德规范知识为学生进行详细解说
        朱志业
        福建省莆田体育运动学校
        摘要: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对网络信息的道德规范知识为学生进行详细解说,使学生能够文明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查阅学习资料,获取学习知识。通过对数据处理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为学生设计了相关的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能力。现今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逐渐丰富,许多信息技术操作起来非常简单,且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维创新。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开创思维;教育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功能越来丰富,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常用的信息技术操作方法,还要教授学生一些与当前时代相符的新技术。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能够以自身的思维对新技术进行应用,从而开拓学生的眼界,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问题情境
        发现许多学生都对数据处理内容不感兴趣,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现在学了这部分内容也没有太大用途,所以在教师教学时,这些学生也不会按照教师所传授的方法进行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这样枯燥的技术操作内容兴趣不大,也记不住复杂的数据处理方法。为了能够调动学生数据处理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便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授动画知识时,也可以通过其中的情景动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动作用信息技术形成动画动作。这一过程的学习也能够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帮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操作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将自己的思维转化为动画形态。
        当教授学生“感受电子表格的魅力”这一内容时,我们先为学生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给出学生一组数据:七年级一班参加运动会的人数有12人,其中800米长跑的人数有5人,跳远的有3人,接力的有4人;七年级二班参加运动会的人数有15人,800米长跑的人数有7人,跳远的有4人,接力的有4人;七年级三班参加运动会的人数有10人,其中800米长跑的有4人,跳远的有2人,接力的有4人。之后问学生:“这些数据怎样处理才能让我们对这些数据一目了然呢?”当我们给学生设定了具体的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后,学生便会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情境,我们再为学生讲授“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时,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也就更强了。
        二、电脑绘画激发创新思维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学生运用电脑进行绘画时,便可以借助电脑绘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电脑绘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电脑绘画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学会运用电脑进行绘画的方法。
        在《创建补间动画》一课教学中,教师便可以运用情景动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基本的补间动画制作方法之后,运用自己见到过的情境动作制作补间动画,形成动画效果。在这一课程中,学生掌握了用绘制图形制作补间动画、用导入素材制作补间动画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主动解决数据处理问题的方法
        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的方式,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解决数据处理的问题。当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布置了相应的数据处理任务后,学生便会根据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认真完成相应的数据处理问题。

如,在学生学习了“创建数据图表”这一内容后,教师便给出学生一个学习任务:打开“中小学生近视状况表.xls”工作簿,制作“各区域中小学生近视状况”条形图,表达不同区域各年龄段中小学生近视状况的数据比较信息。在提出这样的任务后,学生也会按照任务进行操作和学习,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还会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从而顺利解决了学习任务中的问题。
        在《体验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运用Scratch教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掌握循环命令的方法后,能够自己运用这一命令设计连续动作的任务、动物或者灯光等等,使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制作出一个编程作品。在此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了设计连续运动的角色,能够设计会跳舞的小姑娘,还能设置舞台背景,这些都是运用循环命令所操作的。因此在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便自己开始发挥想象,进行组合。一位学生先设计了灯光循环闪耀的舞台,再将小姑娘放在舞台上,再用循环命令让小姑娘开始旋转跳舞,这就形成了一个小女孩的专属舞台。从学生制作的编程作品中可以看出,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展现自己的创新思维。可见利用编程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是可行的。在数据处理的训练过程中,我们运用兴趣引导策略、习惯养成策略、知识记忆策略等策略对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据处理方法。
        为学生划分学习小组的方式,同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据处理内容的时候更加积极主动。我们在课堂上让数据处理能力较好的学生带领数据处理能力较差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也就是当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了数据处理的知识之后,若学生还不明白数据处理的方法,便让小组中数据处理能力较好的学生对本小组的其他学生进行培训,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会针对数据处理的问题充分进行讨论和学习,由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友好,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效率也更快,也更能消除学生在数据处理问题上的学习疑虑。
        每次教学后进行随堂小测,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授学生新的数据处理知识后,便为学生设计几道随堂小测的题目,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数据处理软件,来完成随堂小测。这样的随堂小测,题目针对教师所授的内容进行设计,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处理方法的自我总结,当学生每次学习了新的数据处理知识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撰写所学的数据处理内容,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数据处理步骤、方法默写出来,在学生默写完成后,教师可将其中错误的内容指正。由此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数据处理的步骤和方法记忆深刻,也能够帮助学生改正数据处理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认识和学习能力。
        四、从不良案例上进行教育
        在初中网络信息道德规范的教育中,教师还可以用一些不良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将在网络环境中不遵守道德规范的一些案例列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为学生展开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这些不良案例对于自己、他人的危害,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不良案例的不规范性,使学生在今后的运用网络的时候能够注意到这些问题,避免以创新的名义做了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
        在信息技术下提高学生数据处理的能力时,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为学生划分学习小组、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解决数据处理问题的方法;通过随堂小测、数据处理方法的自我总结、分步进行图文解说等方法训练学生数据处理能力;通过兴趣引导策略、习惯养成策略、知识记忆策略为学生设计训练其数据处理能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赵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网络安全与道德”单元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2]郁胜.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网络道德与法制意识的尝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24):105+112.
        [3]颜林.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18(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