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雁
新疆玛纳斯县第二中学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改为《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使学生更早认识法律常识、生活知识,更加注重学生情感与道德实践,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提高。要凸显教材改革意义,就必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实现改革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教学方式
引言
教学策略“活”,教学方式“新”,则教学效果“佳”。在《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实施中,要根据众多教学要素的实际情况,活用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情境创设、学案导学、微课运用、素材挖掘、课堂延伸课堂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提升课堂实效,实现改革目标。
一、 巧用学案引导学习,创设高效课堂
“导学计划”以学生为中心,以“三维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学的评价,制定合适的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合作探索。在新教材的实施中,科学设计和合理运用学案引导,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体验求知的过程,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充分、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促进学生有效地掌握道德和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一个高效的课堂。
二、 重视创设情境,激活学习主体
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保证,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源动力。在教学中,将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巧妙地融入故事、游戏、竞赛或案例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性,增强学习效果。
比如,在七节课上学习第九课“增强生活弹性”,学生上台表演,创作“拿到成绩单后……”,赢得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关注学生内心升华,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和生活中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人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是不同的,进而要了解“不同的主要原因:对挫折的不同理解和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应对挫折的意识。
三、适时利用微课,创生灵动教学
微课主要是突出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的教学,或是反应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或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时间短,主题小,设计精细、制作精心、讲解精炼,具有表现力,给学生生动深刻的印象。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作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微课,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有效补充课堂教学不足,借助微信、QQ等平台,适时分享给学生,实现课堂教学的完美补充与延伸,使教学灵动高效。
四、善用高质素材,丰富学习源泉
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的学习,在选择素材时要根据教学实际,关注学生兴趣,贴近生活。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发现、记录学习生活中与教学有关的素材,身边鲜活的事例、报刊登载的资料、媒体热播的新闻等都是教学素材的源泉。如在《生命的思考》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守护生命,选取生活中的案例,结合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教育,激发学生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学生本学科的关注度。另外,新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会运用多元化的视角分析问题。
五、巧用现代技术,增强课堂活力
现代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将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隐为明、化难为易,给学生极大的感官刺激,激发求知欲,拓展想象力,增强课堂活力,提升教学效果。课堂中用其播放动情的音乐,展现典型的小品……使学生受到感染,获得体验,理解知识,升华情感。
六、延伸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开放性
新教材实施要提高课堂开放性,将德育教育、法治教育、心理教育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这也可体现于优化作业设计之中。
1.“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带领鼓励学生到法院观摩庭审,到检察院搞调查,到司法部门参观法制展览;“请进来”,请有经验的律师、法官等法律工作者来学校开设模拟法庭,法制讲座。
2.组织多彩活动。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组织相关活动,如“听老人话人生”“名人故事会”“辩论赛”等,使学生在参与中感悟知识,在感悟中提升能力、升华情感。
3.多方携手。社会、家庭、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社会要加大宣传道德法治的重要性;家庭要重视孩子的道德法治教育,如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孝敬老人计划,并互相监督执行;家校沟通,统一做法。这样多方携手,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意识到道德法治学习的意义。
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革新知识呈现方式
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能够促进知识呈现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知识内容。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善于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课堂教学,对知识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的加工和处理,再经过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形式呈现出来,创设出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从视觉和听觉等层面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学习思维间的相互转换,进而加快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授《探问生命》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在课程开始后,笔者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播放了一段纪录片,影片讲述了自然界生命的诞生与消亡的过程。在视频播放过程中,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影片中的内容观察的十分仔细,通过视频的介绍,学生们认识到了生命只有一次的可贵。视频结束后,笔者再让学生们打开课本,从课本中明确生命的来之不易,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这样,笔者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革新知识呈现方式,加快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
八、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知识源于生活最终也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外延等同于现实生活,这就充分表明了生活教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教师应积极拓展原有局限性的教学思路和范围,将生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主动地去观察、挖掘和搜集各种与学生生活经验、实际体验、社会背景相关的案例、素材和资源,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来,以还原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充分体验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极大地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授《法律在我们身边》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们了解法律在家庭、学校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课程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笔者融入生活元素展开教学。上课后,笔者先让学生们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身边的法律,让学生们了解法律的作用,然后,筆者再结合课程内容,详细对法律进行介绍,帮助学生们树立法制意识。这样,笔者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九、总结
总之,教学策略“活”则教学效果“佳”,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有效教学策略,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的教学策略,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易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脱节,效能低下。因此,在新教材的实施中,教学策略的运用,要凸显一个“活”字,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众多要素,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真正提升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侯翔.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之我见[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06):141-142.
[2]孙瑞杰.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主体性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