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   作者:严群知
[导读]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严群知
        四川省通江县广纳中学校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素质教育中除了科学文化素养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素养,即思想道德素质,俗话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也是对思想道德重要性的一种真实写照。因此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显示出了它的极端重要性,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意识的提升不仅有利于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还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生活化教学;合理提问;师生关系;多媒体教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初中时期对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有一种特殊的必要性。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学模式的落后,无法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当更新教学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强方向上的引导,为学生把好方向关,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构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注入强劲的动力。
        一、运用生活化教学法,促进教学内容创新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学习时的代入感,进而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俗话说“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可以说生活是教学知识的源泉,由此可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如果想要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时代性,就应当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性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丰富教学内容,使传统的枯燥、乏味的课堂内容变得生活化、趣味化,在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学生自我约束性与行为的规范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例如,在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丰富的社会生活”时,这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我与社会”“在社会中成长”,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是我运用了生活化教学法开展教学实践,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我引导学生要主动认识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在生动鲜活的社会课堂中学习、成长,在异彩纷呈的社会实践中锻炼、发展。我首先让学生体会教材中四种情境中的社会生活方式,并且根据自身的经验说出自己的感受,与其它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而后我引导学生将理论性质的知识点做标记并加强记忆,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除此之外,我还要求学生应当在社会课堂中成长,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在生活化教学法的指导之下,学生的学习质量获得了显著的提高,教学质量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二、合理提问,提高师生互动频率与质量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提问是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有效方法,可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提问既是一种教学技巧,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合理地提问可以采用课上师生互动的方式,具体而言,在讲解某一知识点时,可以根据知识点的理论性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体验进行提问,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寻找契合教学内容的、合适的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目的,认真设置符合教学目标并能够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问题,使所提问题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在学习“网络生活新空间”时,这节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在教学过程中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我首先为学生做了语言式课前引入,创设教学情境,即“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新变革,还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互联网在让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因此对待互联网我们那应当客观看待、合理利用。”语言式的引入为教学情境确定了基调,便于师生互动的开展。

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我与学生开展了别开生面的互动,极大的活跃了学习气氛,如“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政府开通这样的网络渠道有什么作用?”“谣言有什么危害?怎样防范网络谣言?”在我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探索的前提下,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的表现良好,高效且高正确率的回答了相关问题,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也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
        三、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高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易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且能够对学生加以顺利的引导,完成知识点的讲解实践。反之则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上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当及时帮助和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教师给予客观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到满满的获得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与学生之间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积极走进学生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包容学生在学习中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并加以悉心指导。
        例如,在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时,这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维护秩序”和“遵守规则”,本着融洽师生关系、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我首先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在发挥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我要求学生构建“维护秩序”中理论内容的体系,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做了总结,即“1.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2.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3.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4.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的基础上形成的;5.社会规则明确规定社会秩序的内容。6.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我对学生体系化的整理理论内容表示了赞赏和鼓励,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也感受到了满满的获得感。
        四、多媒体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课堂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多元化课堂的构建对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信息化程度要求逐渐提高,多媒体教学模式具有信息化程度高、视听结合、图文结合的特点,有利于多元化课堂的构建,还有利于营造声情并茂的教学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课堂代入感。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科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用多媒体设备以图文结合、视听结合的方式展示出来。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为学生将知识点进行体系化展示,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社会生活讲道德”时,我首先依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展示了两张图片,其中一张图片内容是尊重他人、彬彬有礼,另一张图片内容是不尊重他人,大声喧哗、随手丢垃圾,在两张图片鲜明的对比中,给学生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以此为导入,我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即“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在交往过程中,尊重是交往的起点,教材中指出尊重即尊敬、重视,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待人处事原则的集中体现。在后续的讲解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了本节课内容的知识点体系,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有更为清晰透彻的理解,提高学习质量。
        总而言之,对初中阶段学生进行道德和法治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引导学生成为品德高尚、遵纪守法的新时代青年。因此,教师应当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运用生活化教学法、师生互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构建科学评价机制等方式,促进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洪省.新课改后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J].中华少年,2017(05)
        [2]姜明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2016(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