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方婷
兴隆镇中心小学 725506
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对于核心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发展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其语言的构建与运用、审美与鉴赏、思维的发散等多方面的能力。在本文中,笔者就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引言:为了满足核心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要加强对朗读、写作、阅读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其语文思维的发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牢牢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相关指示,打造出以人为本的生本课堂,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注重朗读教学,发展语言的运用素养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较强的学科,日常交流、沟通离不开语言的运用,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同学们的朗读教学,培养其良好的语感,在朗读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1]。首先,教师要掌握好同学们语感发展的最佳时期,并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规划出符合当前时期学生的教学内容。其次,运用新颖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音频,进行视听结合的语文教学,刺激小学生的大脑皮层,以促进其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和应用。此外,传统的教学方法较为枯燥乏味,许多同学在朗读过程中很容易犯困走神,因此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措施,通过朗读接龙、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提高同学们的朗读兴趣。
在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中,教师先让班内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内容,在熟练掌握课文中的陌生词句之后,教师采取朗读接龙、句式欣赏的朗读模式进行教学。比如,在学生读到“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大班的绚丽多彩”一句时,教师可让同学们细细体会作者在此句中蕴含的情感,并以接龙的形式,让同学们就这句话的内容,阐述自己的理解。
二、进行写作训练,培养语言的构建素养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此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开展写作训练,通过积累写作素材、传授写作技巧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素养。在具体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传授作文写作的形式和内容,着重讲述作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三部分的重要性和写作技巧。另外,教师还应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布置出简单的作文作业,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梳理自身的写作思路,发展语文写作能力。
比如,在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课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鸟儿看着灯火的图片,并根据这幅图片提出问题:“鸟儿盯着灯火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呢?”以此问题为中心,让同学们发散自身的想象力,进行联想创造,在本篇课文的基础上,创作出一篇新颖的童话故事。
三、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关乎于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与创造,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通过速读、反复读等方式,深化学生对语文人文关怀的体会[2]。
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有着优美的句式和段落,还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思想和理念。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同学们深度剖析文章的内在情感,通过批注、精读等方式,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认知,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同学们的审美核心素养。
比如,在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一文中,教师首先让同学们对文章内容进行通读,根据不同内容划分大段落。然后,教师引领同学们对不同大段落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和鉴赏,针对第一自然段“约摸”一词进行深度剖析,对第2至11自然段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这部分课文,同学们了解到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最后,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进行总结,在交流阅读经验的过程中深化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小组合作探究,促进语文思维的发散
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下,教师要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散,就需要给同学们打造出能够充分表达自我、充分发展自我的互动平台[3]。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可以让同学们在情境下对语文问题进行充分的探讨和思考,在组内之间进行充分探讨,丰富自身的思维方式。通过小组合作教学,针对同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待观点,在组与组之间进行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拓宽学生看待语文问题的思路,并深化学生的语文思维方式。
比如,在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与铁罐》一课中,在阅读1到9自然段时,教师提出问题:“铁罐说了那么多奚落陶罐的话,如果你是陶罐,你会怎么回答呢?”在问题情境下,各小组内的成员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并给出了不同的回答:“老师,我要是陶罐,我一定要当场嘲讽回去!”“老师,我不认同他的说法,如果我是陶罐,我选择让时间证明一切!”在不同思路之下,教师引导同学们继续阅读,让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发展。
五、开展教学活动,培养文化传承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古代智慧的结晶与传承。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同学们的学习能力为基础,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活动,通过朗诵、扮演的形式,再现古代先贤的思想和行为举止。比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可组织班内同学进行角色扮演,让同学们在饰演“诸葛亮”、“鲁肃”、“周瑜”体会古人的智慧与能力。在学习《己亥杂诗》、《少年中国说》等课文时,教师可组织班内同学开展古诗文朗诵活动,让同学们在朗诵“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关心国家前途的家国情怀;让同学们在朗读“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时,传承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真正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能够促进小学生的语言运用、审美提升、思维拓展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打造出以人为本的语文讲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程实.以课外阅读促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1):35-36.
[2]王伟.浅析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1):105-106.
[3]夏晶晶.如何有效渗透核心素养于语文教学实践中[J].文学教育(下),2020(12):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