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宇
绵阳市安州区教育体育局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引起了一些观念和做法上的混淆。本文正本清源,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革教师要发挥先导作用;语文教育评价要注重实效实绩,不能仅看课堂上的花样;传统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可取的地方,新课程改革要守正出新,不能全盘否定。新课程教学要摒弃形式主义,讲求实效。
【关键词】 语文 新课程 教学 实效
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语文老师们大都拍手称好,认为语文教育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下解放了:课堂的开放、目标的多维、教学的自由灵活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了广阔的天地,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给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活力,语文课堂肯定会呈现更多精彩;语文教师从沉重的负担中解救了出来,因为自主学习那是学生自己的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过课堂精彩纷呈、活动热热闹闹,考试检测一团糟糕的情况。对此,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正确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来实施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这些毋庸置疑。关键是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讲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下面是我们的一些思考和做法,望得到同仁指正。
一 、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仍需教师先导,不搞形式主义。
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的“散打”,而应该围绕三维目标认真做好课堂设计。教师导学案设计的优劣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把握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的“导”的关系。
1.“导”什么?在新课程教学活动中,语文老师的角色是“导演”,但语文学习不能搞成走秀、表演,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素养;当然,教师的引导也不是走回头路,搞“满堂灌”,教师的引导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向: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合作的态度与方式,本堂课的目标与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阻碍,探究的结论评价等。
2.“导”的度(自主与指导的比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开放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因年级而定,分层指导。比如,第一学期,教师的导引的权重就要大一些,不同层次的班、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度不一样。又比如,阅读欣赏的教学,一个单元确定一篇课文先教师精讲,做好探究指导示范,其他几篇教师可以只确定目标方向,监控过程,逐步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放手让学生分工合作自主学习探究,但对学习结果一定要检查引导。
3.教师的引导也不能是空穴来风,纸上谈兵,要根据学生的实情、学情,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来设计导学案。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目标(王小林的写作指导课、周平的高三小说复习课都是在调查了学生在该方面知识与能力基础的情况后而确定的指导重点。调查的方式可以是问卷、口头、作业等,有一点必做,就是情况统计)
二、 评价语文教与学要重实效实绩。
1.对语文教师教学的评价既重学情调查又看重考试成绩。
一个老师的课是否受学生喜欢,学生的集体认可度的高低是评价一个老师教学艺术高低的重要标准。所以,语文课首先要上成学生喜欢的课。在学生中开展学情调查,可以及时得到信息反馈,帮助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当然,我们反对那种以学情得分一定考核结果的做法。学生的喜欢并不代表他最终的收获,有时语文素养提高需要艰苦的训练,学生不一定喜欢;况且,喜欢还有其他一些非学习的因素。学习收获多少,还是要通过检测,用成绩分数说话。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其教学的计划具有长期性,他要考虑学生的终身发展,故而,对他的评价就不能以单纯的一堂一时的学生喜欢来确定。
2.对学生的评价要看语文素养的提高,更应关注考试成绩。
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的参与。我们看一个学生是否喜欢语文,语文学习是否有收获,不能单看他的手是否举得高,课堂上说得是否起劲,这些只是表象。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动静结合,静心品读,潜心钻研,踏实积累。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还是看考查的成绩。
3.注重过程的评价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体念的过程,素养要靠长期的积累,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也就非常重要。过程评价主要看学习的态度、落实到作业的完成与改错。一个单元、一个专题结束后,要及时检测并做好成绩统计分析。
4.注意评价的原则性和差异性的有机结合。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的热情当然该保护,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见解,可也不能一味地放任、迎合学生,为了所谓的“激励”和课堂的虚假“活跃”,对学生的发言、表达、写作不加区分的一味说“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是海阔天空的奇谈怪论。评价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要讲原则,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学习品质的培养要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同时,根据班上学生个体的不同实情,注意评价的原则性和差异性的有机结合。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评价的标准可不一样。如对语文基础差、腼腆不善于表达的同学,教师的评价就应多鼓励,尽量找出其答案中合理的成分给以肯定。
三、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要保持,语文素养要踏踏实实的培养.
新课程新理念,但一些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要保持,从初一起就应注重常规习惯的培养。初一新生入校,我们就把下列语文学习常规印发给每一位学生:
听要专注,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说要有条理,吐词清晰,声音洪亮;
品读能静心,圈点勾画,提取要点,写出读书笔记;朗读投入,感情充沛;
观察要仔细,注意顺序,把握整体与局部的联系,养成记录观察结果与心得的习惯;
书写规范整洁,练好行楷;每周周记。
想象大胆,联想丰富,思考周全,推理合乎逻辑。
以上这些要求,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是通过所有语文学习优秀的人士检验过的。教师要教学过程中反复强化这些学习要求,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总之,语文新课程教学要讲求实效。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先导作用。学校在评价教师教学时,要注重实绩。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行改革。新课程改革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实实在在的教学观念的改革。所有语文教师都要遵循要守正出新的课程改革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