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冲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磁窑镇实验小学
摘要:大班授课虽然有着一定的优越性,但同样也存在局限性,具体表现就是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其扬长避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围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策略进行了探究,以供相关同仁借鉴。
关键词:因材施教;小学语文;应用
引言:由于不同学生的成长经历、年龄特点与喜好存在区别,使得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能力,若是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显然是无法保证所有学生进步的。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融入实际教学中,则能很好地改善这一问题,提升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的要点
第一,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实施教学。学生的学习表现较为复杂,要想保证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在掌握学生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合理运用自身的智慧与经验实施教学,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应站在他们的立场进行科学指导,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时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学生在学习中,学习能力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了解,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不断完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策略的有效应用
1.结合学生年龄特征进行针对性辅导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学习思维、学习习惯与学习效率上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所以在辅导学生进行学习时,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例如,对才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年龄还比较小,在学习中难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且许多学生好动、活泼,对事物的认知也比较浅显。教师在了解到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之后,就需要选择一些较为直观的活动辅助教学,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语文知识,保障了教学效果;而对中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识与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适当地调整教学难度,在记忆知识中,也可以将形象记忆与机械记忆进行结合,从而使学生可以加深对不同事物的了解;在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则要指导他们了解语文学习的一些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
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的讲授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将全诗可以背诵下来,还要引导学生去探究该诗的思想内涵,了解作者当时的那种心境,通过这样的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性,还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2.根据学生的喜好因材施教
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如果在语文学习中缺乏兴趣,就不会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但是,从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来看,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不太关注学生的兴趣,一般都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向学生灌输教材上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喜好因材施教,让学生可以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喜欢运动,教师就可以在作文教学中,以此为主题,先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在运动中的收获,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是如何解决的,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学生进行更好地互动,经过这样的交流既能丰富学生的写作思路,也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语文学习能力[2]。
3.按照学生的能力层次制定教学目标
不同的学生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学习能力上确实存在一些区别,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应当对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负责,让他们都可以获得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刀切,需要基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然后针对不同层次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此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式。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古诗三首》为例,对于学习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应当只要求他们可以认识其中的生字词,对三首古诗进行熟读以及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而对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就可以要求他们熟读并背诵三首古诗,且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古诗思想内涵的探究[3]。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尤其是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不会担心教师提出的要求太高而无法完成,进而使学习信心受到打击。
结束语: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策略是必然趋势,其不仅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因此,语文教师要正确理解因材施教的内涵,根据其特点与标准,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让每一名学生均能获得进步,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叶筠.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策略的探讨[J]. 考试周刊, 2019, 000(014):58.
[2]王家仁.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策略的探讨[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19, 000(017):484.
[3]邵忠玉.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探讨[J]. 中外交流, 2018, 000(04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