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   作者:吴真真
[导读]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文精神这一学生在个人成长和终身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品格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吴真真
        湖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313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文精神这一学生在个人成长和终身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品格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的重要通识类学科,高中语文学科在人文精神培养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实践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必须加强思想认识,提高对于人文精神培养工作的重视力度。本文主要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旨在提供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引言:高中语文课程是实现人文精神渗透与培养的重要载体,在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下,教师必须加强思想认识,将人文精神培养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语文知识和基本语文实践应用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其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进一步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达成“立德树人”这一目标。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学实践之中师生共用的基本教学工具,其在选取和组织内容时,均以新课标为根本出发点,因此课文内涵深刻、蕴含着大量与人文精神相通的元素[1]。因此,教师在开展人文精神培养工作时,必须重视对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深入的挖掘,从而找准人文精神培养的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授课方案进行相应优化,在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深化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与认同。例如,在进行《芣苢》这首《诗经》中所收录诗歌的教学时,教师应从《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角度出发,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采摘“芣苢”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介绍《诗经》农事诗的特征,拓展引入《七月》《十亩之间》《楚茨》等农事诗,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并引导其说出阅读体会,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进一步深化学生关于《诗经》农事诗中人文精神的感知与理解,从而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
        二、构建平等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培养工作需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进行,实践之中,教师应重视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与呵护,从而增强其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与主体性,调动其参与课堂讨论互动,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人文精神的发展[2]。

与此同时,教师应重视合理应用激励手段,对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展现出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同时鼓励其进行个性化的思考,重视使用探究性、开放性问题组织教学,不为问题设置所谓“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出发得到个性化的结论,从而进一步增强课堂的民主性,有效促进其人文精神发展水平实现提高。例如,在进行《哈姆莱特》这一课的教学时,对于戏剧中人物哈姆莱特所说的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教师应转变直接进行文本阐释的做法,而是调动学生结合自己阅读课文选段的经验,分享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并组织其进行相应的交流和讨论,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切实增强人文精神培养的实效性。
        三、拓展补充文化知识
        人文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及外延,因此,教师必须在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拓展补充,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关于人文精神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和掌握[3]。在此方面,教师应重视利用好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手段,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多样化的拓展文化知识,创设出相应的文化情境,调动学生在情境中对具体的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体会。例如,在进行《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中国乡村社会的图像及视频资料,从而创设出相应的音画教学情境,借助直观生动的多媒体内容帮助其理解书中的观点,同时促进其结合图像与视频展开关于作者思想的进一步理解和思考,从而提高其对于本书的掌握程度。
        四、重视加强情感渗透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情感性特征,在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应重视加强情感渗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真实生活经历和记忆展开心灵层面的共鸣,在体验情感的过程之中,有效促进其人文精神实现发展。在此方面,教师同样需重视分享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情感体验,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效开展情感教育。例如,在进行《怜悯是人的天性》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应重视从文题出发,调动学生对自身与“怜悯”有关的生活经历进行回想,并促进其展开分享,之后,教师向学生分享自己产生“怜悯”之情的经历,再回到课文本身进行文本分析,对作者卢梭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论据进行整理归纳,由“怜悯”这一品质出发,促进学生的人文精神实现发展。
        结束语:
        适应新课改和核心素养培育工作的实践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将人文精神培育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重视通过落实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构建平等师生关系、拓展补充文化知识以及加强情感渗透等策略,有效深化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认知与理解并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志英.语文课培育人文精神的探索[J].人民教育,2020(22):48-51.

[2]刘欣茹.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3):79.

[3]沙依兰古丽·哈吉木拉提.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6):2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