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   作者:梁希军
[导读] 思维导图是一种用于发散性思维的图表工具,《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梁希军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水落坡镇雷家小学   251804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用于发散性思维的图表工具,《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非常重要,本文简述了思维导图的形式和使用的意义,对其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供老师教学参考,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教学;运用探讨
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与时俱进,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成绩高低不再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和评价学生潜能的唯一标准,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更是如此。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根据逻辑框架等结构细化内容,形象化的把知识内容以图表形式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兴趣,可帮助他们尽早的构建知识体系结构,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的习惯。
        一、思维导图的形式和重要意义
        思维导图,英文名称为“The Mind Map”,也就是心智地图,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提出,八十年代传入中国,实践过程中就是运用图文等形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的相互逻辑和层级通过图像表现出来,利用关键词与图表、颜色等建立一种稳定的记忆链接,充分运用人类的左右大脑机能,利用记忆、思考、阅读等规律,帮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同想象之间平衡发展,把思维形象化,以此来提升学习的效率。
        思维导图与传统的学习教育模式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对于那些理性思维相对较弱而形象思维较强的学生而言,它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的工具,利用多方位、多角度等的多维空间来促使我们进行思考,包括时间主线、空间位置、色彩反应、线条逻辑等。它可以传统的语言学习、数学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相互结合起来,使得思维导图的内涵更加形象、丰富、有效,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的认知知识的结构。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思维导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增加趣味性、创造性,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小学语文学习的知识点和具体内容。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常见应用形式
        1、低年级小学生上应用更具有特殊的优势
        低年级小学生注意力差,逻辑思维能力正在逐渐形成过程中,记忆过程以机械记忆为主要方式,不善于组织记忆的过程和学习内容,思维导图因为其汇集了多种信息的表现形式,形象生动,色彩丰富,非常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简单趣味性、色彩鲜艳图画等内容进行组织学习的内容,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食物等,首先可以让他们画出自己喜欢食物的图形,然后再写上一级分支的词语,比如鱼、蔬菜、水果等,再深入进行第二个层次的关键词,具体到什么鱼类,什么蔬菜,什么水果等等,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思维导图的活动过程中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后,每个人再然后讲解出来,相互之间进行交流,老师要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表达,并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和表达。
        2、在阅读理解上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
        小学阶段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发展,提高他们表达能力。我们日常教学活动中,科学合理的运用思维导图,能够逐步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首先,我们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明确文章的大体框架,然后标注每个自然段,引导学生对每个自然段进行大概的概况,有个大致的印象,然后再根据初步的了解,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简单的思维导图分析,列出基本的框架结构,引导学生利用关键词、重点图像等各种关键信息将整篇文章连成一个整体,感受到课文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比如老师在教学《桂花雨》的时候,可以根据文章的结构做成思维导图,喜爱桂花,摇动桂花,思桂花等,启发学生进行提问思考,为什么喜爱桂花呢?引出第二个层次,因为桂花香、桂花可以做桂花糕,能够吃等等,若是我们是小作者,大家还有什么喜欢桂花的原因吗?这时候大家就可以发散进行思维了,有的甚至会说,因为月亮上传说有棵桂花树,还有玉兔,我喜欢月亮,所以喜欢桂花等等,这些可以同样应用到摇桂花,思桂花身上,最好引导大家思念的其实不是桂花,而是作者自己的家乡。通过不断的分析结构导图,层层展开,提升学生阅读思考的能力。
        3、在作文训练上运用思维导读进行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作文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生写的作文太过发散,不能准确表达出中心思想,利用思维导读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写作的框架结构,然后再丰富文章的内容。比如在学习完《桂花》这篇课文以后,布置学生写一篇自己喜欢的植物,这样大家在写的时候,也要想一想,中心思想是什么?然后根据中心思想从哪几个方面去发散,利用这种先把大概的结构构建出来,再把内容进行丰富的方法来思考,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写作能力也得到锻炼,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会更加有条理,更加的丰富,更加的有立意。
        三、运用思维导图的注意事项
        小学语文是我国基础性学科,当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再学习其他科目的时候,会更加得心应手,小学语文教学在运用思维导读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一是要避免片面化、固条化使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发散性思考问题的方式,目的是增加记忆,提高思考效率,帮助解决问题,千万不能够本末倒置,为了得到思维导图而强行拼筹,为了思维导图而去创造思维导图,甚至搞一些模块型的写作或者阅读模型,这些都不利用思维的探索,背离了本心。二是在使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老师必须要全面的进行文章的分析,多发掘文章中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比如小故事、小历史等等,让学生在兴趣和欢乐中去学习和思考,千万不能不顾学生的反应而去“填鸭式”输入。
结语:
        总之,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给小学老师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思维能力提升工具,老师要把教学内容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分析组合,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让学生们自己也学会思维导图这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互结合,这为高年级学习甚至终生学习都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斯涛,陈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综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6(11):83-86
[2] 王锦霞,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新课程,2018,15(21):64-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