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从字句,言之达物——浅谈小学阶段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   作者:刘宇琨
[导读] 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无限情感,更容易引导学生借助对不同材料的多元感受与理解过程中

        刘宇琨
        北京市崇文小学   北京市  100062
        [摘要]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无限情感,更容易引导学生借助对不同材料的多元感受与理解过程中,影响并丰富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甚至作用于学生后续的内心活动与行为活动。因而在语文学习中,如何激发学生从情绪感知体验,过渡到情绪感悟,最后学会情感表达,是教师教学设计时需要尤其关注的。不仅如此,情感的体验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从不是单一的,而是可以循环互促。本文结合教学的经验,就如何根据不同教材、情境与家校互动,施用情感教学策略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语文素养;因材施教;德育渗透;情感表达

一、情感渗透,育德于心
        正如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曾提到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随着新时代、新课标中对于教育教学问题的越发重视。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正是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的阶段。结合课本、节日,班队会等内容,教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与融合情感教育的渗透,引导学生从自身和点滴之处相联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与互促提升。以此不仅能促进教学效率,也将“德育”教育与日常学习相得益彰,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言传身教,育德于心,立德于行。
        2020年的疫情,我们看到了很多医护工作者勇赴一线,从中也涌现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动容之深,令很多中小学生纷纷自发地借助身边的纸笔,用图文、视频等方式,表达着自己对于这些勇敢“逆行者”们的感谢与鼓励,一时间激起了学生们的情感认同与效仿。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学生们从这亲眼目睹的“人生一课”和这些参与其中的榜样力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触动。在主动有意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中,从情感到人生观都得到了很好的教育与提升。尤其是小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实则更是在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情感的外显与融合表现能力。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语言文字运用学科,语文中听说读写自是基础,但作为传播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教学,不光引导学生掌握文本知识,更应让学生在课本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文字所传达的情感力量,并将这种感受,有意识并有意愿地表达出来。
        以小学语文课堂为例。情感的渗透,或者说对“口语表达”的指导,绝非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应注重学生“表达期待”与“表达意识”的激发与培养。借助情感教育,让这些有形或无形的文字,进入学生心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内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相互联系、思维碰撞。从而形成一种语文环境下的“学与思,学与艺”等多方面的创造性融合,的组合、融合与深化。进而结合学生学情与不同教学侧重点顺势而导,使得学生能够从“被动”的学“说话”,变为“由心出发”的自主表达、进而学会如何表达,从而真正地体悟到语言学习与运用的乐趣。

二、因材施教,寓“交”于言
        课堂上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情感表达?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要对孩子的创造性和创新意识进行适当培养,给予充分的体力和心理上的营养;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材施教。”语文教材中有着饱含作者情感的丰富的文学作品。面对不同体裁或题材的课文,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有所侧重,因材施教,“由字入情,由情感字”。让学生即使面对简单或复杂的线索、直接或晦涩的文辞时都可以找到方法,领悟到不同的情感和文学魅力。从文本的情绪感知入手,逐步深入感悟,从而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情感表达,层层递进,提升能力。


        在小学阶段中,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与社会阅历少,因而所产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其实并不多。他们对情绪的认知不够成熟,情感容易外显,但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只要教师能够给予鼓励,巧设情景,很容易调动小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基于不同的课文题材、体裁、作者等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结合作者、时代背景等,还原作者在创作文章时的情绪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正确引导学生去掌握情感带入与体验的方法,从而有助于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去感受作者创作时的情绪,进而提高学生的情绪感知能力。同时,教师也要适时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调控,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一如在古诗词的教学时,为学生搭建古文与现代互译的平台,在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基础上,利用一些有意思的古今对比,如视频、故事、介绍等情感调动,从而体悟词意,培养学生的情绪感悟能力。在帮助了解文本背景、适时点播学生体悟当时人物的生活方式后,继而再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等方式,则更容易使学生乐于自主对课本意义进行探究,体悟诗人“惯有”的情绪表达,从而再学习该诗人的另一首古诗时,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即使对于再陌生的古诗,也容易从诗人联想到古诗意境,并由“情感表达”促进“理解能力”。
        再如小说、童话与散文背后的言外之意的教学指导,则更需要学生调动情感的感知与感悟能力。从低年级开始的课文中最常见的“分角色朗读”。教学是就要引导学生走入课文角色的内心,在理解人物的想法与性格之后,用“演读”的形式,再次带入角色,感受文中人物情感,或试着进行“演绎”,并且结合小学阶段的学生情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演读”中,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们练习“情感表达”的兴趣;而且在学生反复演读中,其实更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多层次的探讨与理解,逐渐增加了学生对于文本的思考与记忆。
        除了上述提到的课堂文本教学,在学生“口语交际”的板块中,则更是对“情感表达”的综合能力的考察。生活处处是语文,口语交际并不只是书本中的内容,日常生活中“表达能力”更是影响着学生们的交流与成长。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由课内文本联系延展到课外生活,“以情移情”感染到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树立学生情感表达的兴趣与自信心。让学生在面对“口语交际”时,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再到“言之有物”,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情感领悟与表达能力。
        新时代下的语文课堂,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应只局限于课本,在情感的渗透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运用知识与发挥能力的机会,从而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从另一角度来看,无论是“分角色读”,还是“口语交际”般的实践性学习板块,实则对于学生情绪与心理也存在着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在情感表达中,学生也会逐渐将这些“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言谈。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探索与合作中,学会学习与分享快乐,培养创新素质,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育才造士,立德树人。
        育德于心,智德于行。
        
参考文献:
[1]赵荣.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C] 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0.
[2]王彬.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措施[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00(002):98-99.
[3]冉凤现.浅谈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课程教育研究[J].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01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