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巧妙结合生活元素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   作者:薛桃香
[导读]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需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
        薛桃香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三交镇中心校     033300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需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带领学生感受数学生活化的应用价值。学生只有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才能转变学习思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内而外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结合生活元素进行教学,已成为了新教育形势下的要求。本文将从生活元素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意义展开,再具体探究其应用策略,为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元素;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看似无形,又似有形。小学教材中的许多数学知识都是对生活中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的总结,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以另一种具体形象的方式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生活元素,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使其在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去探寻数学知识的奥秘,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的高涨,为实现高效课堂打下基础。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的意义
        数学这门学科本身便包含了许多生活元素,它与生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数学教学中引用的案例,还是应用题中涉及到的素材均来源于生活,这些生活元素的引入旨在辅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元素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需求。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基于现实展开数学教学是尤为必要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养成数学生活化的意识,并主动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迁移、应用于生活,培养自身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2.结合生活元素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具体策略
2.1选取合适的生活元素进行教学
        生活中各类元素纷繁复杂,种类繁多,如何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地筛选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这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仍处于发展完善中,缺乏一定辨知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选取生活元素时需要首先深入了解所带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筛选出贴合学生兴趣,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的生活元素,再根据教师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选择与当堂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充分发挥引用素材的价值,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这一节课时,由于“东南西北”“上下左右”是抽象空间上的概念,小学生空间立体感知能力还未形成,教师便可以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教学,如太阳的东升西落、影子随着太阳不同方位的变化、学校建筑的方位图等,为学生将抽象的空间概念具体化呈现,使学生高效掌握方向的认知,建立较好的空间感知能力。
        再如,在初学“圆”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圆形事物引出圆的概念,首先带领学生观察车轮、钟表盘、硬币等事物的特点,再思考总结圆形的特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取圆形的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于圆的主观认知。


        在选择生活元素时,教师需注意从学生常见事物着手,如学生用的文具,学校或家庭常见的事物,小草、小花、太阳、月亮、树等意向,借助这些常见事物的导入,以此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增加其熟悉感,达到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
        历年来,小学数学教材中一直不乏生活素材与生活案例的运用,无论是新知识的导入部分,还是应用题中场景与人物的塑造,都会运用到生活元素。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教材中的内容已被文字定格,即使不断更新换代依旧跟不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为了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掌握生活的最新资讯,自觉做新时代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联系当代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其创设具体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24小时计时法》这一章节时,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华华的一天”导入,视频通过画面、声音的调度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让学生再次观看视频并完成“华华的24小时”这张表格,表格与视频中的内容一一对应,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很快便能完成表格,初步建立起对于时间安排的认知,同时,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规划时间的好品质。随后,教师再以钟表的道具现场演示,区别上午8时与下午20时,学生通过观察时针与分针走过的路线,很快便能区分上午八点与下午八点的区别,并且能够用8时与20时来分别表示两个时间,加深了学生对于24小时计时法的理解。这种借助具体生活化情境展开的教学,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带入自己的生活,调动自身主观经验去感知时间的流逝,并在掌握计时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珍惜时间的德育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学生对于新知识进行巩固与消化的重要环节。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以课后习题训练的形式来检查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的掌握情况。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仅将数学知识留于书面文字的考察,忽视了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检测与锻炼,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基于生活元素构建的数学课堂,其课后作业也必将是回归于生活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因此,教师在课后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作业中融入生活元素,不仅能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比如,在学习了《24小时计时法》这一单元后,教师可以布置一项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利用所学制作两张表格:一张是学生自己提前规划的周六或周日一整天的时间表,另一张是学生第二天对于自己前一天真实记录的时间表。通过两张表的对比,学生不仅夯实了24小时计时法的相关知识,还了解了计划与现实的差异,从而学会了合理规划时间,灵活调度时间,将有限的时间进行最大化的利用。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将作业融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作业,且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充分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有效地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使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建立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今后数学的高效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选取合适的生活元素进行教学,并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为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尚国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元素挖掘与生活化教学设计[J].名师在线,2020(01):67-68.
[2]张圣权.阐述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及具体运用策略[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7(10):84-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