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艳
马头镇实验小学
摘要: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内在动力,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人们发展新能力、探索新知识、获得主体性发展的基本条件,让学生保持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学生对某种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后,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从而促进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竭尽所能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用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化。
关键词:学习成绩;小学数学;学习兴趣
1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意义
(1)从理论层面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一个人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一种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内在力量。这种作为内在因素的兴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培养的。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某一方面的学习兴趣通常表现为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愉悦享受的学习倾向。由喜欢而感兴趣,有感兴趣而乐于学,因此便形成了“乐之”而“好之”,“好之”而“知之”的良性循环。一般情况下,对于感兴趣的学科,学习主体会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中,并且愉悦地享受学习过程。
(2)从数学学科看: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某种意义上的特殊地位,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数学的学习更需要学习兴趣作先导。一方面,小学数学应用型、实用性较强。同其它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一样,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它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还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小学数学并非研究型数学,也非精英化数学,它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生活化、大众化的数学而存在。加之父母、老师对于学习引导的方法欠妥,导致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存在畏难心理,因而导致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因此,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而言,学习兴趣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3)从课标要求看:与此同时,《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这一标准看,主体的学习不应是被强制接受的,而应是自愿、自主、自觉的学习和消化的过程。在学习主体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高效学习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实际亦是在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将兴趣看作是学习动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并以此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及持续发展。
2.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2.1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直观形象思维能力,缺乏逻辑思维能力。若是在数学教学中过于注重计算和说教,长此以往,学生便会排斥数学学习。教师应立足于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使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化。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为例。教师在教学中,为了顺利突破重难点知识,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先把实物长方体展示在学生面前,然后告诉学生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为6cm、3cm,让学生把物体的面积计算出来,然后教师把长方形的一组对角按住向外拉,长方形立刻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此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长方形的面积是否发生了改变?”一位学生说道:“它的面积仍为18cm2。”另一位学生回答:“它的面积小于之前的面积。”这时,教师不用马上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多少。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他们必定会想方设法地探寻答案,而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激发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探索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探寻答案。如此,便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相较于教师的一味灌输,这样的学习方式效果更好。
2.2联系生活,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数学课程的内容要和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相贴近,加强生活数学和课堂数学的联系,融合生活和数学。但数学教材篇幅有限,教材通常并未联系现实生活,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长方体的表面积”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事先为学生布置这样一道题:“学校要重新粉刷教室的墙壁,同学们可以把我们教室的面积计算出来吗?学校所有教室一共有多少面积?”学生们听完后十分兴奋,为了可以把这道题解答出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十分集中,课后又仔细观察和测量了教室的门窗和墙壁,了解了需要粉刷和不用粉刷的地方。如此便能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调动起来,既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表面积的相关知识,又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3在教学中设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悬念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巧妙设置悬念,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新奇感,从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学习应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教育应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其在自己的生活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探寻、发现、认知和掌握。
充分借助活动课以及课余时间开展趣味十足的活动,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给予学生引导,让其经历观察、推理、操作、交流、调整等过程,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有效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三角形面积”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问:“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若是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一半’和‘两倍’的关系?”组织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后得出答案:如果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高不等底或等底不等高,它们之间不存在“一半”或“两倍”的关系。但当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当它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的底的几倍。通过引导和讨论,学生充分掌握了三角形的面积。
结语
综上所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和学习,最为重要的就是虚席兴趣,本文中,笔者主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营造愉快学习氛围以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三个方面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行了浅谈。
参考文献:
[1]刘慧.学而有兴,学而不累——《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9).
[2]蔡广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