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开放化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   作者:侯春霞
[导读] 在初中学段给学生一个开放化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突破已有的认知
        侯春霞
        湖北省孝感市文昌中学  湖北  孝感  432000
        摘要:在初中学段给学生一个开放化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突破已有的认知,一次次的弱化思维定势,能够让学生用自己的视角来不断地观察现实生活,让学生能够尝试着应用自己的双手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能够变得想要学习。作为初中数学教育者,我们在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地产生质变,要让他们能够透过表象借助自己搜集的信息来实现深化学习,进而让数学转变为学生认知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组成,此时学生会用理性的思维来不断地设计学习活动,此时他们才是在用数学、用生活。当然,要想营造开放化的教学空间,需要教师能够不断地放手,学生能够变得自律,构建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本文就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构建 开放化 初中 数学教学 策略
        在人们给初中学生的定位是“叛逆”时,其实作为初中数学教育者的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大不相同。初中学生学习能力极强,同时具有极强的探究欲望,他们想要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并且在其中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传统的教育空间很难给他们提供这些“自由”,人们总是用各种“束缚”来规划好学生的每一步,让学生按照我们的轨迹完成所有的学习活动。此时学生很难和我们结成同盟。在这一方面,我们提出的建议是,要给学生一个开放化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够展现出自己的主体价值。在一次次的实践与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兴趣,他们在品味数学,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一、教学内容要具备开放性
        相比其他的学科,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理性的特点。当然,理性并不表示“古板”、“模式化”,即使是在我们不断地强调构建“数学模型”时,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制定的教学方案,预期的教学目标都是多元化的。如以往的数学教学,多以教科书上的内容为主,缺少其他能够引导学生启发思维、提高应用能力的课堂外内容。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综合应用能力、思维固化局限。而生本教育理念下,要求教学要提升教学目标,以生活为落脚点,根据学生实际选取具有开放性的丰富的教学内容。如,进行几何教学时,可以列举央视大楼的外形、笔记本电脑的形状等等,在进行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时,可以列举彩票中奖的概率等等,总之,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生活之中来选取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初中学生的思维必然会变得极为活跃。
    二、要以数学问题作为导向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能够驱动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驱动力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需求、一个是疑问。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显然后者更具优势。作为初中数学教育者,我们其实是在和学生的思维进行对话,给学生一个开放化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必然有助于学生生成新的发现、新的认知。

基于此实践中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通过科学地设置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助于变“填鸭接受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例如,一个几何题: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证明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就可以把它改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果画一个四边形,会是什么特殊四边形?并且证明”,或者用多媒体演示形状不断变化的四边形,让学生认真观察中点连线组成的四边形,进行猜想并证明之后,继续提问:要使所得四边形为菱形,对原四边形该有什么新的要求?要使所得四边形为正方形,还要什么新的要求?通过对原问题的改造,把一个常规的问题变成一个“开放题”,可以一步一步地引导启发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三、让学生展现自己的优势智能
        在当前的教育空间中,我们正在积极地应用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来完成教学活动的设计,进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拥有展现自己的平台和契机,让他们能够在群体中拥有更多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在营造开放化的学习空间时,教师要本着尊重、理解学生的原则,通过多媒体教学、分组探讨、课外实践等丰富多样、开放灵活的教学手段,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如,在引导学生总结圆内接四边形性质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演示让图形自己来说话,通过随意移动四边形四个顶点,调动学生的感官直觉得出结论。又如,讲解上述几何题目时,在设置开放性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让每组组员分别担任主持人、猜想员、求证员、讲解员等共同研究解答每一个提问,最后由各组讲解员作为代表为大家说明结论,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
    四、选择优化的评价方法
        教师是如何实现教书育人这一目标的,在我看来,不是依靠“例题讲解”,而是在点点滴滴中不断累积实现的。如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课题的选择、团队活动的引导等等,其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其实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为了准确地发现学生在学习方法、技巧、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全方位提高。要改变以往“分数至上”的原则,建立开放性教学分析、评价体系,要进行预习、课堂、复习、作业等全过程的表现分析,给予较为全面中肯的考评,有利于挖掘潜能,实现全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比如,一个数学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也许在某些课堂的讨论中有优秀的表现,也许有积累错题的好习惯等,也要给予及时和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初中学生内在极为敏感,教师在与他们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随意给出一句“你真棒!”也不要随意给学生贴上“对与错”“优或差”的标签。我们要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评价活动中都能够不断地有所得,教师、同学与他们之间的沟通应该是平等积极的。初中学生会非常享受这种开放化的沟通氛围。
        综上所述,在与初中学生一起探究数学知识时,我们要让学生充分的释放自我,我们要让学生能够感受数学、感受生活,进而生成学习的体验、学习的兴趣,他们需要一个开放化的学习空间,进而在展现自己优势智能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得,不断地生成新的作品,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高效教学策略探究[J]. 徐斌礼.  数学大世界(中旬). 2019(09)
        [2]初中数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策略探究[J]. 朱守俭.  新课程(中). 2019(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