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   作者:刘友娣
[导读] 近几年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明在教育领域得到深化贯彻落实,我国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观念也出现了变化,

        刘友娣
        博罗县龙溪街道办中心小学 广东.惠州516121
        摘要:近几年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明在教育领域得到深化贯彻落实,我国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观念也出现了变化,全新的教学思想对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就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对小学德育课程观念的变化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深化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德育;课程观念;变革

        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为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发展的方向,也有效促进了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带动了课程教学活动的全面创新。按照素质教育思想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教师在德育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尝试从观念变革的角度制定改革方案,争取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学习条件,有效借助教育引导的力量促进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德育课程观念的生活化转向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小学德育课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的转变传统的课程教学观念,重新审视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而有意识的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教学素材,使教学活动向学生生活回归,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凸显生活化的德育教育观念,将德育引导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德育课程对学生生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促进小学生德育思想认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1]。
        例如“我爱我的家”德育课程教学中,为了能激发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情感,德育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设计,可以采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情境化教学内容,在教学情境中导入学生家庭生活的温馨场景,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导入德育课程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有效促进学生对小学德育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从而循序渐进的优化德育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
二、德育课程观念的生本化转向
        小学德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育实践中要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各项德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需要将学生作为核心,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能展现其价值和作用,能为学生的成长做出积极的引导。这样就能促进德育课程观念向着升本化的发展方向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也能得到进一步彰显。
        例如教师在开展“新学期,你好”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尝试引入小组学习方法,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小组学习任务,即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在上一学期学习到的知识,自己在假期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以及对新学期学习生活的期待等[2]。

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渗透生本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核心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班级中的主人翁地位,以及自己在新学期的成长和变化等,能循序渐进的提高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也能展现德育教育的价值和作用,维护学生健康成长。
三、德育课程观念的生态化转向
        在小学德育课堂中,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不仅会关注学生自身和学生的生活,还开始重视学生的生存环境,即面向新时代国家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教育要求,开展生态化的教育内容,将课堂教学向自然界延伸,结合自然教育资源对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确保能发挥生态化教学的作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合理化的培养[3]。
        例如教师在组织开展“美丽的秋天”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将教学活动向自然空间延伸,在课余时间可以带领学生到自然界中感受秋天的变化,将秋天美丽的景色记录下来。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自然农业基地参与秋收活动,对学生实施劳动意识方面的训练,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理念的作用下,有意识的渗透德育思想,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引导,也促使学生能更好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初步形成保护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小学思想品德课堂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能为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提供良好的支持。
四、德育课程观念的信息化转向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中开始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课程教学开始表现出信息化转向,在教学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因此教师要注意从课程观念的信息化转向角度对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进行分析,有意识的构建信息化的课堂教学组织活动,将教学活动向信息化平台延伸,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时代性和对学生的感染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如在讲解“祖国的生日”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导入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借助多媒体视频为学生播放我国国庆阅兵的纪录片,激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对国家的团结、富强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用手机移动设备为学生录制祝福祖国生日快乐的视频,也可以录制学生为祖国生日献礼的视频等,然后上传到自媒体平台上,激活学生的参与感和荣誉感,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信息化教学辅助下对学生的爱国意识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综合实施效果,在信息化教学作用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德育教学引导,实现预期德育目标[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将德育课程教学改革作为重要的切入点,针对课程教育观念的变革进行系统的分析,能为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也能借助观念变革带动教学活动的合理化组织落实,从而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训练,使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实现预期目标,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坚实的德育引导保障。
参考文献:
[1]卢丹丹.近20年小学德育课程育人功能的演变及超越[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12):46-49.
[2]沈富全. 新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德育的创新实践[N]. 广元日报,2020-06-10(B03).
[3]郑晓晗. 小学依托校本课程实施生活德育的研究[D].安庆:安庆师范大学,2020:12.
[4]赵淑明.小学德育课程数字化学习活动的路径研究[J].人民教育,2020,71(11):49-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