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   作者:潘宗铭
[导读] 德育教育是初中教育的灵魂,学生如果缺乏德育教育

        潘宗铭
        重庆市忠县忠州中学校  重庆  忠县  404300
        摘要:德育教育是初中教育的灵魂,学生如果缺乏德育教育,就不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更不能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祖国需要的人才。在初中学校教育中,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是顺应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德育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清楚地把握具体的教学形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初中教育中,在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课堂的缺陷,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措施,为初中教育打开新的大门。
关键词: 初中德育  教育  渗透  策略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脚步逐渐向前,全面教育改革的理念深入人心,现代教育中,教育不仅仅是局限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是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都奠定良好的基础。初中阶段又是学生成长为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重要的时期,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不断的建立形成,所以这个时期关乎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由于过去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限制了学生的成长发展,而今天,必须健全德育教育教学体系,从学生实际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真正责任,发挥教师的职责,将德育教育发挥最大化,有针对性、有目标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那么,采用哪些有效的策略,以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的初中教学课堂中,不难发现,学生大多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经验,教师是处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学生对教师的心理是非常畏惧的。这种教学现状将严重影响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所以,教师必须提前转变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转换课堂角色,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本身和学生本身之间的地位存在,明确强调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人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班级管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之间出现矛盾的情况,但是在处理此类问题的过程中,很多班主任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如果两个学生之间出现了矛盾,其中一位学生比较腼腆而另外一位学生性格比较开朗的话,教师就会倾向于将责任推向性格比较活泼的学生的身上,导致教师的威信下降。班主任在处理此类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要先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只要学生愿意解释当时的情况,教师就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学生感受到了班主任的尊重,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会主动地和班主任沟通。
二、适当开展主题班会,对学生强化德育教育
开展主题班会是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教学途径。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并且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和新课改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具体教学形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了。教师要善于改变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与德育教育相关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将更多的精力融入到这个课堂中,在根本上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开展“温馨的集体,和谐的家园——我爱我班”的主题班会时,借助多媒体教学来直观、生动的表达主题,渲染气氛。上课伊始,当《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音乐伴随着动感影集中学生的照片一起播放时,大家相处时的点点滴滴顿时浮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使得学生心底的同学情被成功勾起。让学生来说一说某一图片中的具体事件或故事情节,通过交流促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班集体的温暖,使得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通过赏心悦目的图片、优美动听的歌声,给学生带来了愉悦感受。
三、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积极采用情感教育
以情动人,是在德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心理要素,因为教育是有感情的,没有情感的教育,不能称作是教育。教师在解决学生问题时,必须站在公平正义的角度,通情达理,理解学生的处境,尊重学生的想法,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不能对学生做出特别严格的要求。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叛逆时期,教师需要包容学生,采取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良好意志的养成。并且不同的学生性格不同,知识经验不同,相应的学习能力也不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可塑性很强,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个好的环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品格的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做好学生的思想宣传工作,以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使学生在无形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否认,初中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更有少数对学习毫无兴趣,调皮捣蛋的“后进生”。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教师如果要求太高,无意间流露出的“恨铁不成钢”,会使敏感的初中生产生自卑的心理。师生之间没有良好地沟通、情感上的理解,就更谈不上必亲其师,信其道了,坚持情理相容,最为要紧的是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学生是服务的对象,学生即使“毛病”再多,也不能将他们例为“朽木不可雕”而置之不理,放任自流。
综上所述,在初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道路任重道远,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学生需要积极的配合,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不仅是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而是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设一批强有力的班干部团队,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贯彻到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福成.初中班主任渗透德育管理的探究[J].中国教育,2019(15):9-10.
[2]张振海.探究如何在初中渗透德育教育 [J].学周报,2019(11):178-1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