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子超
朝天区李家镇第二小学 四川省广元市628014
摘要:计算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计算教学涉及算理、算法等内容,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难点内容之一。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算理的结构进行简单分析,并结合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现状提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教学策略,希望为实际小学数学算理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算理
引言:
计算作为学生数学素养中最基本的技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分析推理以及数学思维能力。而通过多样化的数学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中的算理、算法,使小学生逐渐形成数学思维,因此,本文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算理的结构及其教学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算理的结构
(一)呈现方式
算理指的是依据数学四则运算,借助数学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总结出的运算规律。目的是帮助小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计算”让小学生运算思路更加清晰,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实现小学生运算能力、数学思维的锻炼[1]。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以直观思维来认识事物,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多以实物图、流程图等直观的形式呈现算法原理,或者借助生活经验、简单的动手操作进行直观的计算。
(二)引导学生发现算理
由于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主要以加、减计算为主,教师可以将习题以生活场景的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小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来理解题目。在小学中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的运用对位值制原则来理解乘数法的算理,解决相关计算问题[2]。另外,在算理与算法结构分析过程中,针对低年级小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算理,明白数与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针对中年级学生,由于该阶段学生对位值制有一定的感知,在关于竖式理解中可以渗透抽象思维;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运用迁移、类比等算法构建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算理与算法的联系[3]。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教学策略
(一)借助生活化情境理解算理
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单价、数量、总价”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教学方式为小学生创设超市购物这种熟悉的情境,向小学生展示购物小票(小票上显示4包薯片、3块巧克力、2包饼干以及1盒彩笔),让小学生通过观察对单价、数量、总价有一定的感知。在基础上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小学生思考“购物小票上的4包、3块,2包、1盒是什么?”部分小学生自然想到“数量”然后进一步让小学生思考“我们把8元叫做薯片的什么?那么4包薯片需要支付多少钱呢”启发小学生理解“数量、单价、总价”这三个概念,为下一环节三者数量关系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检查这次购物账单是否存在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小学生理解三者背后的算理。
这种通过生活情境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公式,而且让小学生明白这样计算的原因,这些符号和数字所分别代表的含义,对算理有进一步的理解。
(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算理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为了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师一般会将形象表征、动作表征、语义表征以及数学符号这四种表征方式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让小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分析推理活动对抽象的数学符号的含义有一定的理解[4]。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20以内的加法”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让小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的过程对13根小棒与10根小棒+2根小棒之间的关系有所理解。当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分别摆出12根、14根、15根等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小学生思考“一捆小棒代表1个十,1根小棒1个一,那么11根、12根小棒该怎么表示呢?”让小学生与同桌交流并写出算式,当小学生所列出的算式为“10+X”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是写成10加一个数字呢?”自然部分小学生会想到比10还要多2、3。这种将多种表征相结合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小学生理解加法计算的算理。在小学生理解加法算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14、15、17等小棒组成的图片,让小学生思考“这些数字代表几个几与几个几相加呢?”通过巩固练习让小学生深入理解10加几的算理。
(三)通过探究式教学活动理解算理
在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小学生理解这一运算算理,教师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案例,让小学生对乘法分配律计算算理有一定的感知。比如教师引入“每件衣服60元,每条裤子50元,小圆想买5套衣服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这类生活案例进行课前导入,让小学生思考“4套是什么意思?”部分学生会说“4套就是4件衣服和4件裤子”;部分小学生会说“1件衣服加一条裤子就是1套,一共要买套4”,然后让小学生按照自己理解的进行计算,部分学生会列出(60+50)×4=440(元)这种算式;部分学生会列出60×4+50×4=440(元)这种算式,让学生分别解释这两种算式代表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观察这两个等式右边因数有什么特点?并列举(30+20)×5=30×5+20×5、(22+13)×4=22×4+13×4等例子,让班级小学生同桌之间分别计算等式的左右两边,来验证等式是否成立,进一步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出乘法分配律运算定律。这种通过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在帮助小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算理的同时,实现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与小学生认知规律相适应,是对传统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避免传统数学计算学习的枯燥乏味。同时,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对教师算理探究活动设计、组织能力的考验,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更新自身的计算教学理念和方法,能够结合计算教学特点、小学生认知规律科学设计计算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凤金.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算法的有效结合[J].天津教育,2020(34):87-88.
[2]周惠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算理的结构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0(32):95-96.
[3]吴磊.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研析[J].读写算,2020(22):128.
[4]王雷.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有效结合[J].读写算,2020(16):69.
[5]张华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算法的教学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20(16):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