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问题式导学法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   作者:邹朝辉
[导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当中的基础课程改革目标提出,需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邹朝辉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一中学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当中的基础课程改革目标提出,需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对学生搜集、处理、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进行培养,并对学生分析、解决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进行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当中的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需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条件,并引导学生通过各个角度对历史问题进行观察与思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实现探究式学习,而且还能使学生发现与解决历史相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由此可知,新课改后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并为学生创设探究式学习空间以及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通常对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式导学法;应用;
引言
高中历史综合教学比较广泛,学生有困难。但是,大多数学校历史学家只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忽视学习过程,导致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导致缺乏主动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同时通过采用分散管理的学校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同时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问题式导学法教学应用的意义
        问题式导学法应用于历史教学中的关键就是对问题进行解决,并在学生对问题的解决中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学生获得新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完成相关任务活动的过程都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直接关系。问题式导学法的应用,教师需积极指导学生提出与解决问题,并使学生深刻了解到问题的本质,以寻求对问题进行解决的正确方法与探究思路。该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准确性,而且还有利于深化学生的思维深度。相关心理学研究显示,个体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通常也是其创造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解决时,也是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面探索与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发展。同时,将问题式导学法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对传统的观点与结论进行大胆质疑,并对前人提出的知识经验进行批判性分析,从而获得新的成果。基于此,教师需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此使学生的差异性与批判性思维得到有效培养。
二、问题式导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教学在新课程变动中明确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因此,学校历史教师在运用可疑的课堂教学大纲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小学理念,从学生利益的角度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创造有趣、舒适和有趣的教学环境,例如,教师在教授太平洋天空运动时,是否可以通过可疑的教学实践来解决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如太平洋西班牙语运动?如果太平洋天空运动最强?如何评价和平天空的运动?并尽快投入课堂,确保课堂顺利进行。同时,通过让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时更好地理解和理解学习内容,加深他们对太平洋运动的历史了解,从而提高学习活动和学习成绩。
        (三)课堂提问技巧的掌握
        历史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在组织相关教学活动中时需借助合适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因此教师需谨慎对待课堂上的问题设置。首先,教师在充分尊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效运用社会热点与学生具体情况相结合进行问题设计。其次,教师需巧妙地把问题与教学的重难点相结合,以期通过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同时,教师需在学生存有疑问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提问,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以此使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最后,教师还需对整节课提问的数量进行准确把握,问题的提出需适度,一节课不能一直提问。

同时还需注意问题的前后衔接,问题需从浅至深,层层递进。对于高中生而言,其思维活动通常是由低向高发展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提问的时候需尊重学生的思维活动规律。同时教师还需准确把控提问的具体时机。提问可选择课堂教学气氛较为沉闷或者学生思维停顿的时候,通过提出合理的问题,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能改善课堂教学的氛围。倘若是在整节课的结尾处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还可以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四)利用问题导学法,进行学习反思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战场,课堂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最主要的手段,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上学生听力的有效性影响最终结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教学生正确的听力方式,只教教师写字是不可取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具有运用教学的灵活性,通过问题教学模式将教学还给学生。一个好的班级导入是一个好课程的开始。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密切相关,老师必须熟悉这种知识,能够很好地把课外知识与他联系起来。在编制新课程时,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教科书与课外学习的关系,以便在课程内外充分实现。知识与知识的适当过渡,如果不能传授知识,损害学生的知识点记忆,可能会导致知识混乱。因此,可以通过提问来提高课堂的动机。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一般而言,问题的解决属于极为复杂的过程,如果学生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互相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通常可达到以下效果:积极听取其他学生的观点与思想,以此形成尊重他人观点的良好品质;学生将自身的想法与他人的想法相比较,并在比较中充分认识到自身想法的不足或是优势;学生与其他同学沟通与交流,需坚持自身观点,使学生形成积极探索问题的习惯。除此之外,在历史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还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觉醒,从而使师生之间形成互相尊重、平等、和谐的关系。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教师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考目标,以此使学生少走弯路,提升学习效率。在明确目标之后,教师则需引导学生注重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来独立思考问题。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仍无法解决问题时,就需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以沟通与交流的形式进行信息共享,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使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问题解决后并非就是完成了问题的探究,教师在指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时,还需注重新问题的发现。因此,问题的解决是循序渐进的,通过历史教学中某个问题的有效提出与解决,通常可以使学生思考与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
结束语
        问题导学法教学是将知识教学与问题引导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其需要老师事先在课前做好问题设定,然后在课上有步骤、有重点、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导学法应用的关键在于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索知识的过程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思考知识的同时学习和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兴恩.高中历史问题式导学法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20(35):123-124.
[2]曾小全.浅谈高中历史问题导学教学策略[A].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3.
[3]康海生.浅谈高中历史问题导学教学策略[J].读写算,2020(08):131.
[4]马莹.“问题式学案导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7):67.
[5]王金柱.“问题式学案导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8(45):1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