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佳玮
武汉市鲁巷实验小学430070
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音乐欣赏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欣赏可以使受教育者有机会接触更多的音乐作品,在培养人的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情感,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的终极结果在于培养学生歌唱及欣赏的审美情感。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不达到这一目标的音乐教育不是理想教育。”
因此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中起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本文将对音乐艺术欣赏教育的有关概念,音乐欣赏的阶段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做一概述。
关键词:学生 音乐欣赏 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
引 言
英国音乐家默赛尔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无论是哪个时代、哪种风格流派的音乐家,他们的音乐创作与演奏演唱,都是为了人们满足对音乐的欣赏目的。当今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音乐欣赏,通过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了解到音乐的音响、节拍、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使学生们感受到这是音乐家通过音乐来抒发及揭示人们内心的感受和描写客官事物,进而使学生对生活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感受、理解、领悟音乐的能力。
当然,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如何帮助小学生培养和提高音乐欣赏的能力呢?
一、音响感知阶段
音响感知是指通过音乐欣赏者的听觉而获得的对音乐音响及结构形式完整的接受。在音乐欣赏的感知活动中,音响感知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欣赏中一切感情体验与形象联想都以音响感知为基本。具体说来,音乐音响的感知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音乐音响的辨别能力。
这是指对音乐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基本要素的辨别能力,如果小学生具备了对这些音乐要素的基本辨别力,也就具备了音响感知的基础。如果学生对2/4拍和3/4拍子都分不清,他就很难分辨出进行曲和圆舞曲的不同音响效果;如果学生对各种乐器的音色缺乏辨别力,那就会影响他对于管弦乐作品的欣赏。因此,培养对音乐的辨别力,对音响感知具有首要意义。
2、对音乐音响的感受力。
音乐音响的感受力包括旋律感、节奏感、多声部的音乐感以及对乐曲结构的整体感知等几个方面。其中旋律感主要是对不同旋律的特点进行感受,并由此达到对旋律美以及对其中蕴含的感情内容的体验,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地方风格与民族特色。为什么我们能从同样名为《茉莉花》的民歌中分辨出江苏,河北,东北不同的省份?就是音乐旋律形态的不同。
3、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的音响材料是在时间中展现并随着时间的运动转瞬即逝。注意力能始终保持对音乐的新鲜感,记忆力能使音乐留下深刻印象并使音乐的进行得以延伸。如果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没有对音乐的高度注意力和记忆力,就不可能得到对音乐的整体认知。
二、情感体验阶段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以审美教育指导音乐教学。而情感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原动力。只有通过对音乐的情绪情感体验,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得以健康发展。
1、悉心倾听音乐
对于音乐艺术来说,善于表“情”,善于表现人喜怒哀乐等各种各样的情感,是它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中人民的自豪之情,器乐曲《森林的歌声》中人们对大自然无穷魅力的探索热爱之情,还有《苹果丰收》中的喜悦之情。《外婆的澎湖湾》中的怀念之情等无不说明了这点。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能够鲜明生动地表达情感,而欣赏音乐时对音乐所能表达的情感有所体会是几乎每个正常人都能做到的。
2、从各方面具体分析音乐作品
音乐是人文学科,要求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音乐能力、人文素养的提高有机地结合,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如学习蒙古族歌曲《草原上》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该民族的民间音乐歌舞等文化,并了解它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异同。
初次聆听,学生会觉得旋律很优美,很悠扬。老师引导,该曲分上句和下句,它们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找到,前半句一样,后半句不一样。第一句的后半句旋律上行,尾音停留在“3”上,仿佛看到的是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蓝蓝的白云在头上飘着。第二句的后半句旋律下行,尾音停留在低音“6”上,仿佛人们又低头看到草原上的羊群像珍珠般撒在绿绒草地上。歌曲展现了一幅美丽富饶的草原的迷人景象。学生通过聆听实践,不但能了解人文主题,还知道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特点。这说明音乐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想象活动和对事物的审美体验的过程。
三、想象和联想阶段
想象和联想是学生音乐欣赏中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体验音乐情感。
1、联系自然界现象及音响进行想象。
音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由于其曲调建立在歌词基础上,我们可以借助歌词了解音乐,容易使学生理解。器乐曲则无字依循,但是,它不仅仅具有音乐音响的外部形式,人类社会思想感情的丰富内涵,而且与自然界现象及音响有着微妙的联系。
晨曦破晓,冉冉升起的太阳,光芒四射,动物小精灵们开始了歌唱?器乐曲《森林的歌声》运用了这样的引子
乐曲由森林中小动物的鸣叫声中开始,继而吉他轻轻奏出这段旋律,它是由“3“音为轴心,起落回旋,轻松活泼但又不失平衡安详。这首乐曲就是由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与美妙的乐音交织而成,可爱的小动物们与笛子吉他小提琴一起奏响了奇妙的森林之歌。所以乐曲欣赏教学中,了解各种乐器的音色特点,然后联系自然界的现象及音响使学生产生联想。这种心理活动易于启迪学生的想象力。
2、通过乐曲的标题进行想象;
学生们通过接触音乐音响的外部形式,再深入里层,通过音响的感知,再进入情感体会产生联想,达到理解认知。根据一系列的欣赏音乐心理活动过程,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标题性概念,在标题中寻觅、想象音乐。如萨克斯曲《回家》,器乐曲《海上风暴》,钢琴曲《小狗圆舞曲》这样在学生尚未具备音乐体裁、结构形式、表现手法等知识的情况下,对音乐的各种标题进行想象,不至于产生任何心理压力,从而也拓展了学生对音乐的思维能力。
结 语
音乐欣赏的这三个层次,是一个逐步提高、渐进的过程。实践告诉我们,谁领会,理解音乐艺术越深,谁的精神生活就越丰富,谁的生活就更有意义。音乐欣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本人在小学的9年的实践教学,充分运用上述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让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较大的提高,欣赏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们正确的审美观,达到了我们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音乐艺术教育》. 齐易、 张文川著. 人民出版社.
[2].《音乐鉴赏》. 王耀华、 伍湘涛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艺术教育》郭声健,基础教育新概念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
[4]. 《普通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