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悦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 445000
摘要:新课改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对于文化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要培养他们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毕竟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积极的开展学习活动。在体育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还要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当缺乏锻炼器材时,可以通过创新体育项目完成锻炼。
关键词:高中体育;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前言:高中体育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项目的中去,懂得项目规则掌握运动技巧,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才能保持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养成运动锻炼的习惯。不过受传统教学影响,学生、家长乃至于老师对于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足,致使他们更乐意把时间用到文化课的学习中来。体育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运动的意义,再用创新型的方法把学生吸引到体育锻炼中来。
一、紧随形势转变对于体育课的看法
新的教育改革的推行下,让越来越多的老师、家长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时,需要从实际出发做出积极改变。
1、体育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
不论什么时候,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都极其大。在教学中,体育教师首先要转变对于体育教学的意见和看法,不能再把体育课当做学生的休息课,带着他们跑一会儿步,打一场球是明显不够的。应该从体育教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传授出发,增加体育教学的密度和强度,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巧的基础上,利用他们的兴趣点来创新,把枯燥的体育活动变得充满趣味性,会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
2、改变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呆板印象
在大部分学生的心目中,体育课是枯燥的理论知识和单调的跑跳,缺乏趣味与美感,学生在心里对体育课产生抗拒,让体育教学的推进效果变的不理想。老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女生可以多设计一些健美操、啦啦操,针对精力充沛的男生可以引导他们参与到球类的竞赛中,让他们在锻炼中感受乐趣与美,改变原有印象。
3、改变家长看法、督促学生体育锻炼
学生的生活范围一般就是学校和家庭,走出校园少了老师的监督,学生锻炼不能有效进行。
教师需要向家长传递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他们意识到学生的身体才是一切的基础,让家长督促学生完成体育锻炼,实际条件不允许时,家长可以与学生一起创新体育形式,共同完成锻炼目标达到健身的目的。
二、在现有基础上对体育教学做出创新
一切都在改变,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也需要及时做出创新。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想学好文化知识考取好大学,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为基础,如此才能有充沛的精力进行各科目的学习。在体育课上,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可以用现场演示的方法减少对于理论的概述性介绍,可以用简单的介绍加十分具体的动作技巧的展示,使学生快速掌握体育运动的基础技能,减少在运动中的受伤次数,在提高兴趣度的同时,让学生真正领略到运动的乐趣。
在体育课上,创新型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改变以往对于课堂形式单调的评价,在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时,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不只关心体育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多样性的鼓励,尽可能的增添体育项目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主动性。
三、引导学生制作体育用具,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热爱程度受教师的影响,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教师可以从现实条件出发,除引导学生养成锻炼的意识,还要协助学生制作一些新形且简单的器材,让他们能不挑时间、地点的进行锻炼。
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制一些哑铃,对于材料的要求不用太高,只要能起到锻炼的效果便好。学生可以用矿泉水瓶装上一些泥土或沙子,简单又环保的哑铃就算完成,在课间时随手锻炼一下,对缓解肩颈的疲劳还是有作用的。还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无绳版跳绳,选尺寸合适的材料,绑上打好球结的短绳,即便是在走廊上也不用担心妨碍他人,几分钟的跳动都会让疲劳的身体得到放松,从而以更为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下一节课的学习中去。
不要小看每次的几分钟时间,每天几个几分钟,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改善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取得优异成绩。
结束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思想观念也应该及时做出调整,在体育教学中要意识到体育课程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认识,掌握基础的运动知识,通过具体动作的演示促使学生掌握运动技巧,并改变以前对于体育课枯燥、刻板的印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善体育器材,用更为简便的形式应用到日常的锻炼中来,让处于紧张学习中的身体得到放松,用更为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紧张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资料
[1]梁建军.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05):13-14.
[2]马生祥.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9):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