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验教学路径探究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   作者:何坤美
[导读] 目前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和改变,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何坤美
        济南市济阳区济北小学 251400
        摘要:目前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和改变,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当然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也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探寻科学奥秘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进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培养;实验教学;主要路径
        
        近年来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小学科学学科在小学教育过程当中也担任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小学科学是具有人文性和科学性双重性质的一门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采用具有趣味性的科学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究的热情,促进学生在实验的过程当中明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从而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发展。下面就针对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验教学路径进行有效探究,希望能够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学质量。
一、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欲望
        要想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首先要调动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主动进入到科学世界当中进行积极探索,并采用相应的科学实验来进行验证,从而让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本质进行有效掌握,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意识。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科学奥秘进行探究的欲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当中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在参与科学实验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保持一个严谨认真的态度,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到科学实验当中,让学生见证科学实验的神奇,并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质疑过程当中对科学现象进行正确认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1]。当然在科学实验教学当中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枯燥无味的讲解,也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老师在教学当中一定要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比如在进行“水的认识”科学实验的时候,老师就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先设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对自己生活当中所经常用到的水进行仔细观察呢?”这时学生都有不同的回答。接着老师继续设“一般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观察水呢?”此时很多同学都会回答“当然用眼睛了”。这时老师又设问“那你们的眼睛看到的水是一种什么样子呢?”有的学生说水是透明的,有的学生说水是没有颜色的。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那需要用什么方法才可以知道水的味道呢?”有的学生说“闻一下”,有的学生说“尝一下”。通过以上问题情境设置,引导学生对水的性质进行有效掌握。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来对刚才的结论进行验证。这个时候学生对实验充满了期待,他们想尽快知道答案,这就大大调动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也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科学实验,对水的性质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知,并且认识到水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养成保护水资源的良好习惯。
二、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实验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已知科学实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猜测和假设,进而初步得出问题的答案。在对问题答案进行猜想和假设的过程当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明白一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固定的,它可能会有很多个答案。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这里答案是否正确不是最重要的,而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态度是最重要的,所以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去说,大胆去想,将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表达出来。
        比如在进行“有趣的浮沉现象”科学实验教学的时候,因为能够参与浮沉实验的物体有很多种,并不是局限在一种物体上。除了老师提前准备的实验物体之外,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带一些可以进行实验的物体。当然除了物体的选择不具有唯一性之外,其进行浮沉实验的液体也有很多种,并不能只限于水一种。?所以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当中也可以对液体进行变换。针对不同的情况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探究不同的物体在不同的液体当中产生不同浮力的原因,然后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验来进行验证,看一下谁的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同时对于学生实验当中的不足进行弥补和改善,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此教学当中学生处在一种自由舒缓的学习氛围当中对相关问题进行假设、猜想和实验,这大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科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极大的提高了科学实验的教学效率[2]。
三、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科学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在教学当中需要将双手和大脑进行并用,让大脑指导双手去进行实践,从而获得科学的真理,进而丰富学生的大脑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所以在实际教学当中,老师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样的科学实践活动,这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对世界进行深度认知,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比如在对“潜望镜的秘密”教学内容进行探究的过程当中,这时大部分男同学都对潜望镜感觉特别好奇,大家都想知道潜望镜的工作原理,这时老师就可以趁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潜望镜进行拆分,研究潜望镜的具体构造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探究,观察完之后要求学生按照拆分的先后顺序将潜望镜安装好。再比如对“植物叶子”进行探究的教学过程当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植物的根茎叶进行深度认知,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到大自然当中观察不同的植物,将不同植物的叶子采集过来做成标本,并对其进行仔细的观察。当然要学生要采集到完整的叶子,并且保障自己在采集过程当中不被树枝扎伤,这都是需要一定技巧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验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过这种实操与实验当中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实操是不同的。再比如在进行科学实践研究“学校里的噪声问题”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要制定调查方案,展开实际的调查研究,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提出有效防止噪音的措施和建议,最后让学生付出自己的行动去解决校园里的噪音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让学生养成了一定的科学思维,而且让学生明白了调查数据与解决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结语: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小学科学在教学过程当中对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在进行不断创新和改变。在新教学理念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的科学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具有趣味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和猜测,吸引他们不断进行动手实践,进而满足他们的创新欲望和求职欲望,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且对于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日增.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2020,(13):140.
[2]王彩兰.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验教学路径研究[J].华夏教师,2019,(33):64.
[3]钱东华.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科学教学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7):29.
作者简历:何坤美,1969年3月,女,汉族,籍贯:济南市济阳区,一级教师,一直从事教学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