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笛巧用于歌唱教学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   作者:王小燕
[导读] 让一群完全脱节、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音乐教育的农村孩子在歌唱教学中通过把“聆听”作为重点策略贯穿其中
        王小燕
        博罗县园洲中心小学
        摘  要: 让一群完全脱节、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音乐教育的农村孩子在歌唱教学中通过把“聆听”作为重点策略贯穿其中,让每一次聆听都充分发挥作用,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地去解决一个甚至多个教学目标,并巧妙配置、展示和使用竖笛突破重难点,最终高效地完成整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高效音乐课堂。
关键词: 巧用竖笛  歌唱教学  实践探索
         
        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讲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特别是一群完全脱节、课时量不够、师资不够、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音乐教育的农村孩子来说,器乐教学的普及可望而不可求,但老师如果学会合理、巧妙地利用简单的乐器——竖笛,一样可以达到高效音乐课堂。
         一、巧用竖笛引入歌曲,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总是并存着,而“无意注意”更胜一筹,因为它是一种无目的的注意,这种注意往往是由某些特殊的、新奇的、强烈的刺激所引发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无意注意表现得十分明显,很多东西可能都会将他原本的注意力吸引开。比如,忽然而来的某种声响,可能就会吸引人的视线,继而使其转移注意力。所以在每一堂新课的开始,构思一种新颖的导入是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我觉得它是架设在师生间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在课堂教学中,一种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人入胜。而我会充分利用简单实用的竖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教二年级的歌曲《箫》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它不会说话但能发出优美的声音,想不想听?学生的“胃口”一下子就被吊起来了,于是我顺势拿出竖笛,并且把《萧》这首乐曲吹奏了一遍,学生也情不自禁地做着吹的动作,嘴里不时模仿着竖笛发出“呜……呜……”的声音。紧接着我用大屏幕出示民族乐器萧的图片,介绍其吹奏方法,并和竖笛进行比较,抓住它们都是直吹的特点,学生纷纷做着动作模仿。我接着鼓励说:“想吹(做动作)吗,想就先把乐曲学会。”接下来整堂课学生都处在兴奋之中,特别轻松地完成了乐曲的学习,之后还进行了分组表演,有的唱、有的模仿吹的动作,其乐融融。又比如六年级的《芬芳茉莉》,有萨克斯吹奏改编的版本,课前我改为用竖笛吹奏出主题让学生猜猜内容,同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用竖笛克服音准和节奏难点
        每一首歌曲的创作都花了词、曲作家不少的心思,那么能否正确地领会并把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意境演绎出来是教师要启发学生做到的。这就涉及到乐曲的速度、情绪等方面的把控,而这些方面的把控归根结底又体现在几大音乐要素里面,对于小学生来说克服音准和难点节奏又显得至关重要。比如:人音版四年级上册的《童心是小鸟》,全曲为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四个乐句的节奏基本相同,但曲中所含的附点音符、休止符和以小跳为主的旋律进行极富特点,使得旋律欢快、跳荡。可这些恰恰也是歌曲的难点,我首先从节奏入手,让学生模仿一个乐句的拍打和跟读歌词,后面三个乐句通过举一反三自然难不倒学生。可是以小跳为主的旋律进行却使大部分同学面露难色,跟琴唱也无济于事。直觉告诉我,要把有小跳的小节抽出来单独练习才行。于是,为了避免听觉疲劳,竖笛又成了我的好帮手,我放慢速度用单吐音的方法边吹边走到学生中间,到学生用衬词模仿时我再辅以手势提示,如此反复两三次、或整体或部分或接龙,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很快便掌握了这几个小节的音高,于是我再趁热打铁让学生套上歌词并慢慢加速,由此,音准难点不攻自破。又如四年级的《小螺号》,第一乐段有好几处十六分音符的紧凑节奏,歌词密集,要求吐字轻快才能表达出螺号声声以及海边儿童期盼阿爸快快回时的急切心情。于是这些十六分音符及歌词的学唱也成了难点,我同样抽出来用竖笛由慢到快带唱,效果非常明显,老师也可以适当保护嗓子。再比如四年级的《幸福拍手歌》,最大的特点也即是难点——连续的附点八分音符几乎贯穿了全曲。

经验告诉我:很多孩子刚接触到这首歌曲时,是难以控制住兴奋的情绪的,他们的关注点在动作上,此时任凭老师怎么喊似乎都有点力不从心,只要我拿出杀手锏——竖笛,学生立马就会安静下来,此时我会充分发挥竖笛的优势,一开始是吹只有节奏没有音高的单吐音,慢慢地加入音高有弹性地吹奏,让学生跟着笛声从节奏到歌词(此时不做动作)一一突破,效果是明显的。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既节约了用嗓,又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三、巧用竖笛强化顿音和休止符处理的能力
        顿音和八分休止符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并较好地演绎出来需要老师下一番功夫,光凭口头说教、示范收效甚微,于是我巧妙地发挥了竖笛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听和比较,不知不觉当中就解决了这两个难点。比如: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的《小酒窝》,除了通过聆听找出并指导唱好下滑音之外(教师通过不同的范唱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把自主学习放在首位),里面还有顿音和一个后半拍节奏(前半拍是八分休止符)的难点乐句:3 1 0 6︱3  0︱5 3  0 5︱6  0︱,这里既有八分休止符,又有四分休止符,教师通过竖笛的吹奏让学生聆听,要求先用“lu”模唱,接着换成歌词,学生很快便能掌握。这里的顿音,要唱得短促、有力。但学生往往掌握得不是很好,容易把每个音的时值唱得太长,使休止符失去了作用。教师可先以竖笛的单吐音方法将此乐句吹奏出来,请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再用滑音方法吹奏一遍,学生用这两种方法跟着竖笛范唱,进行比较、鉴赏,便很容易领会了。还有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顽皮的杜鹃》及《柳树姑娘》的第二声部都出现了顿音记号,其中在《顽皮的杜鹃》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杜鹃的“顽皮”,我先用竖笛吹奏有顿音的地方,跟在学生后面以接龙的方式吹奏,学生不光一下子感受到了它的短促、跳跃,而且还感受到了杜鹃的顽皮、可爱,后面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接龙表演唱,不用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就能互相配合、演绎得非常到位。
         四、巧用竖笛丰富二声部教学
        二声部教学对于老师本身就是一个挑战,碰上没有经验的老师加上没有基础的学生那就更不用说了。在中年级刚接触二声部时,老师如果能巧用课堂乐器不但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和教学手段,而且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强烈欲望。有些听觉不敏感的学生很难听到两个声部,尤其是听不到低声部。这时如果教师用竖笛吹另一声部,学生就会觉得耳目一新,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很快就能清晰地听辨出两条并行的旋律,有了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再来学习就显得易如反掌。如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的《柳树姑娘》是一首简易的合唱加齐唱,单独齐唱第一声部时感觉没问题,只要在一声部末尾三拍的长音处加进第二声部的衬词时,一声部干脆停下来了,这往往是刚接触合唱的一个普遍现象。于是教师在教学时不妨让学生从聆听入手,第二声部的衬词我往往用竖笛吹出,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印象,同时强调是第一声部的声音在延长的时候以中弱的力度、有弹性的声音奏出的,起到一个衬托的作用,学生才恍然大悟。接着让学生跟老师合作、生生合作、小组合作等方式加强巩固,学生的潜能才发挥到极致。此时老师应因势利导,帮学生总结合唱艺术的魅力:合唱艺术强调的是共性,追求的是谐和、均衡、立体化的和声美,注重的是协调一致、富有变化的音色美。在今后的好多歌曲当中都会接触到。比如人音版四年级上册的《愉快的梦》、下册的《小小少年》都属于齐唱加合唱,在合唱部分竖笛都成了我的好帮手。
        别看一支小小的竖笛,只要音乐课上善于巧妙利用,一定会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心应手、锦上添花、事半功倍,最终达到高效课堂。
        由本人主持的课题《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巧用竖笛的实践研究》被批准为2019-2020年度博罗县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9blkt076。
        [参考文献]:
        [1]王小燕.小学高效音乐课堂聆听三步走的运用探析[J].儿童音乐.201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3]陈洁.开展器乐教学,提升农村学生音乐素养[J]. 小学教学参考2020(4).
        [4]余欣欣.农村学校音乐课堂中的葫芦丝教学初探[J].音乐天地.202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