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差异(三)——请求、关心、请客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3期   作者:舒彩霞
[导读] 当今世界变化迅猛,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科技高速发展,整个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加密集,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历史、宗教、习俗,往往会造成文化冲突,甚至文化休克。
        舒彩霞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当今世界变化迅猛,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科技高速发展,整个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加密集,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历史、宗教、习俗,往往会造成文化冲突,甚至文化休克。所以,本文就从“请求、关心、请客”三方面来阐述中美文化的差异,为进一步做好两国之间交流和沟通做了一个铺垫。
[关键词]  文化交流    文化冲突   请求   关心   请客

        当今,世界变化迅猛,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不再是千山万水、难以实现,现在几乎是朝发夕至的家常之事了。而且科技高速发展,整个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正所谓“The earth is a global village.”但在国与国之间这种密集的交往中,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历史、宗教、习俗,往往会闹笑话,甚至会出现非常尴尬的局面。本文就从“请求、关心、请客”三方面来阐述中美文化的差异。
        中美在表达“请求”这一言语行为方面有很大差异,“请求言语行为”是一种言外表现行为,即说话人(speaker)向听话人(hearer)通过语言发出请求表达一种意愿——希望听话人能够帮助他或者她做某事。中国人在请求别人之前有一种倾向,就是喜欢先作一些“铺垫”,打打擦边球,让听者先有一些思想准备,然后再进入正题,提出请求。如果不这样做就显得太直接太冲撞、鲁莽,有时候事情就难以办成。而英美国家人喜欢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尽快着手解决问题的作风。林铮曾经作过一次语用调查,200个中国人在提出请求时,有129个人先说明请求的原因,作了一番铺垫之后,才提出请求;而180个英国人提出请求时,有113个人直截了当先提出请求,然后再附带地加上请求的原因。这个调查充分说明了中美在提出“请求”这一言语行为方面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中国人可能觉得英美人没有礼貌,比较鲁莽,好像别人理所当然地要帮助你一样;而英美人觉得中国人“铺垫”太多,思维混乱,有意拖延时间,回避实质性问题。他们希望我们“Don't beat around / about the bush. (不要旁敲侧击,不要拐弯抹角)Let’s get down to business. (让我们谈正事)Go to the point. (谈正题)所以相互之间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就很容易会产生一些误会,导致事情办不成。比如: 有位中国学生想请美国教师做件事,学生按照中国习惯先来个试探:“Are you very busy ?” (你很忙吗?)英国教师就事论事:“Yes, I’ve been very busy recently.”(是的,近来我一直很忙。)说完就走了。要换咋们中国人,听完学生的话,可能会反问:“有什么事?”不少英美人谈到,中国学生想去拜访他们,开场白往往是:“Are you free this afternoon?”(你下午有空吗?)英美人的心理反应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与你无关。)所以他们建议说,最好开门见山地问:“May I come and see you this afternoon ?”(我下午可以来看你吗?)如果一定要婉转的话,还可以说:“I’d like to see you this afternoon if you’re free.”(如果你下午有空,我想去看你。)总之,与英美人交往,无论是提出请求还是回答他们的提问,都不能“铺垫”太多或躲躲闪闪,但这并不意味着英美人的请求或回答他人问题都生硬得要命,听起来“咄咄逼人”。实际上,他们也有一些相当委婉、礼貌的表达法:
(1)雇主对雇员说:Could you check these letters before I send them out, Ms Wells?(威尔斯女士,在我把信件发出去之前,你能检查一下吗?)
(2)朋友对朋友说:Could you buy some more milk on your way home from work?(你下班回家能多买一些牛奶吗?)
(3)学生对教授说:Could you possibly explain that point again?(你能不能把这一点再解释一遍?)
(4)雇主对雇员说:Do you think you could possibly stay late to type these letters?(请问你可以不可以晚走一步,留下来把这些信打出来?)
(5)部门经理对总经理说:Could you spare a moment. We were wondering whether you would be able to advise us a small problem.(请问您能不能给我们一点时间,我们可以向您求教一个小问题吗?)
(6)朋友对朋友说: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possibly lend me your car tomorrow. (我想明天借用您的车,您看行不行?)

        英美国家与中国在表达“关心”上有很大的差别和不同,比如,英美人如果感冒了,中国人表示关心会说:You should drink more water. 如果天气很冷,他们要出门,中国人会很关心的说:You should put on more clothes. 再如,英美人来中国旅游,有些游客年纪比较大,中国翻译为了表示关心,会说:You should be tired, you’re old....所有这些关心对中国人听起来感到很温暖、很感动,往往要给对方表示感谢。而对英美国家人来说,他们听了就非常反感,甚至心中大为不悦,他们觉得你太看低他们的智商了,感冒多喝水我还不知道吗?天冷多穿衣服我还不明白,他们有种被侮辱的感觉,甚至认为你太好为人师,瞧不起他们。

就如一句英文所表达的:Don’t try to teach your grandmother how to seek eggs. 对有些英美国家的老年人来说,他们自我感觉很良好,而且他们自尊心也很强,你怎么能说我老,走不动之类的话语,这不是看轻了我的能力与体力吗?所以对于以上这些情况,你应该这样表达关心,比如对方感冒了,你应该说:I hope you’ll be feeling better soon. (我希望你很快好起来)或者Take care of yourself. (请您多保重)。如果外面又刮风又下雨,英美人外出,你的关心应该改为祝愿:Enjoy yourself. 或Have a good time.(祝你们玩得开心)。如果与英美人同行,你觉得走累了,恰当的建议应该是:How are we doing now? A little rest wouldn’t do us any harm, would it?(怎么样,要不要歇会儿?)如果英美人远途而来,你可以关心地问:Did you get your way here all right?(一路顺风吗?)Did you have a good trip?(旅途好吗?)Did you enjoy your trip?(旅途愉快吗?)How was the trip?(一路好吗?)如果英美教师初次与中国学生合作,作为学校领导,你可以关心地问:Are you happy with your class?(你对这班满意吗?)How do you like your students?(喜欢这班学生吗?)How are things with you?(一切都好吗?)由此可见,中国人在关心他人时,若不熟悉英美人的语用规则而套用汉式习惯,英美人就会觉得受人教训或被人瞧不起。在非言语表达手段上,中国人的关心,在英美人看来,有时也带有明显的“强迫”性质。再比如,中国学生住校,尤其是舍管阿姨或老师,在学生熄灯后,会悄悄地走进学生的宿舍,看看他们的被子有没有盖好,然后帮他们掖一掖被子,再摸摸学生的额头冷暖等等,然后再轻手轻脚的走出去,作为中国学生他们一定会很感激,老师对他们如此关心,家长也会更加放心。但英美国家人对此理解就大不一样了,他们甚至会大为恼火,认为这是侵犯他们的“私生活”,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他们甚至会反问:你有什么权利“偷偷摸摸”走进我的宿舍“乱摸乱碰”?所以中国人关心他人的方式,在西方人看来,有时带有“侵犯”性、“强迫型”。西方人生性好冒险,好个人自由行动,不受约束。他们关心他人的话语比较笼统,在中国人看来,比较肤浅,不够具体,甚至给人一种“流于形式”、“不痛不痒”的感觉。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一定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把关心他人掌握在一定的尺度里。
        
        “请客”是种西方国家最常见的事,但这中间也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中国人是非常热情好客的,每次请客吃饭搞得非常隆重,菜品丰富,琳琅满目。先是七八个甚至十几个冷菜,然后是热炒、炖菜、蒸菜、汤等等等等,就担心品种数量不够多,显得自己不够热情,不够大方。其实最后要剩下很多菜肴,造成很大的浪费。而在英美国家请客,很简单很随意,首先上一道简单的开胃汤或者果汁、色拉之类的东西;然后是主食,一种肉或一种鱼,配一点土豆、蔬菜、调味品等;最后来点甜食,冰淇淋、水果馅饼或奶酪蛋糕之类。所以,有些中国人到英美人家做客,往往有一种没有吃饱的感觉。中国人在宴请客人时,为了表示热情,会不停地给客人夹菜,一遍又一遍地邀请客人多吃点,而客人也为了表示客气,总是说自己吃饱了,要在请了四五遍之后才会动筷子吃,如果这样在英美国家那你肯定吃不饱,因为在英美国家,首先他们为了表示卫生,不会给客人夹菜,另外他们也不会一遍又一遍劝你多吃菜,因为他们认为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是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你到英美国家吃饭,过于客气,你就会吃不饱。如果第一次少吃了点,你可以大大方方地对主人说:Oh, it’s delicious. 并再要些刚才吃过的菜,主人对你欣赏他们的菜,会特别高兴。如果你真的吃饱了,不想再吃再喝,你就很自然的说:No, thanks. 在中国为了表示对客人的重视,总觉得请客人到饭店去吃,越高档的饭店越好,显得自己越大方,待客越真诚;而在英美国家,如果是出于正式的业务目的,他们会请你们上餐馆。但若属于个人私事,要“笼络感情”,对客人越是表示尊重、友好,关系越亲密的,那最好将他们请到家里做客,这是最高的礼待。而且,西方人用餐一般都是分餐制,或者使用“公筷母勺”。他们不管是平时一家人共进晚餐,还是宴请客人都是这样,每道菜都备有“公勺”,大家只能用“公勺”往自己碟子里添菜,而不把自个儿的刀叉伸进菜盘。中国人一家子也好,一桌子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也罢,同桌吃喝,经常是各自的筷子同进一盘菜,各自的汤匙同入一碗汤。但最近几年,尤其是新冠疫情之后,中国也一直在提倡使用“公筷”,现在大部分的饭店也给每一道菜添加“公筷”,而且电视、手机、报纸上都在宣传这种卫生的用餐方式。还有,一群中国人出去吃饭,最后结账时,大家都非常客气,各自都争先恐后地去付账,推来推去,非常热闹。而英美人谁该付帐,总是进餐馆前双方都已谈妥,心里都有数了。这时,本来决定掏腰包请客的就会说:“Well. This one’s mine.”(哦,这回是我请客。)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阐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请求、关心和请客”三方面的表达和运用上有较大的差异。所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肯定要积极学习,努力探索,更快更好更精的了解和掌握中美文化上的不同,以适应时代潮流,更好的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安康,自我素养与文化的提高而不懈的奋进学习。真正了解和掌握中美文化差异刻不容缓,做一个与时俱进国际化的当代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林大津: 《跨文化交际研究》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2年1月
        2、来安方: 《英美概况》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5年10月
        3、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年版
        4、李天民: 《现代国际礼仪知识》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4年版
        5、刘艳芳: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美“请求言语行为”的差异》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7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