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雷
徐州市第35中学 江苏省徐州市 221003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科综合”已然成为了教育课程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契合教育综合化、全面化的体现,作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广受关注。本文简单介绍了“学科综合”基本理念,并围绕前期准备、目标确定、框架建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对高中“学科综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策略加以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综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发展,校本课程开发逐渐成为各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全面推动课改进程和深度结合学生实际的有效教育举措。与此同时,“学科综合”由于高度契合社会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教育综合化发展需求,也逐渐成为了高中阶段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所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基于“学科综合”的高中校本课程越来越多的被开发出来,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一、“学科综合”概述
一直以来,分科课程都是现代教育的主流形式。这样虽然能够以更加简洁而系统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促使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但也会对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掌握和运用自身所学造成一定阻碍。实际上不少学生在分科课程学习过程中,已经习惯性的将各个学科作为完全独立的部分,缺乏主动思考各学科之间联系的意识,也缺乏对各学科进行有效综合的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对综合能力要求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趋势。引导学生的学习模式从模块化向综合化过渡、知识应用从基础性向研究性扩展、个人成长从结构型向创新型转变就显得尤为必要。
“学科综合”是学科课程实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学科综合课程实践的见证,包含学科课程的内部综合化与外部综合化两部分。其中前者指学科知识内部的创造性,而后者则指学科知识与其他知识、生活场景、现实世界、学生身心等客观因素的有机关联与组合。学科课程的内部综合化与外部综合化是相互平衡、相互支持的两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动力。
“学科综合”课程建设应当以学科课程为基础,融合学科边缘知识,全面覆盖各学科学习要素,在课程结构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体现校本课程的的综合化特性,形成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的知识体系。可以预见,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学科综合”必然会对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学科综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期准备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任何工作都需要提前做好相应准备,才能保障有序、顺利、高质、高效的完成,开发校本课程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学科综合”视域下,真正开发出契合学校实际、满足学生需求、彰显教育本质、凸显地方特色的优质课程,必须要先选定研究方向,以问题为导向明确教学任务。
1、学科教师深入领会课程纲要精神,钻研教材教参并适当拓展,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制定任务目标和学习计划,通过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反复论证,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落实校本课程总体框架。
2、学校设立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由教研组长牵头,协同落实相应的前期准备工作。进入小组的相关课程教师,应当广泛阅读文献资料,咨询专家学者,深入实地进行考察,了解学校实际情况,掌握学生身心特征、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基础要素。
3、全面深化“学科综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针对课程开发中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出现的困难、收获定期开展交流、讨论和分享,确保所有小组成员均能充分参与其中,必要时还可以安排他们接受专门的培训、进修,促进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为后续课程开发创造有利条件。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确定
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是科学合理制定规划与方案,指导课程开展有序、高效落实的基础和关键。基于“学科综合”的高中校本课程目标应当更具综合性,更多融合不同学科学科核心素养。开发小组成员应当对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综合分析、深度研究,提炼共同目标,把握关键品质与能力,为“学科综合”课程目标的确定提供必要依据。同时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学校教育现状、学生情况等基本因素,将这些因素与核心素养目标相结合,构建更具可行性的课程目标,指导校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校本课程框架建立
建立“学科综合”校本课程框架是课程开发的核心所在。以各学科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学科交叉内容为纽带,凸显不同学科的特点,构建起具有强烈交叉性的系统化课程框架,确保该框架广泛包含理论基础、丰富内容和实践内容。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的各教师应当对该框架进行全面把握,并在由自身学科为主的部分发挥主导作用,负责相应内容体系的建设工作;而在由自身学科为辅助的部分,教师则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议与辅助。最终在教师们的协同努力下,凝聚团队智慧,打造多学科交叉综合、具有系统化知识结构的课程内容体系。
(四)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高中学校从整体考虑教学进程,及时调整各年级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为校本课程的实施留出充分的时间,合理安排校本课程课时和考查评价,确保课程能够得到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
1、在“学科综合”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设计和课时安排,由各学科教师共同支持主讲学科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合理协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部分。学科主讲教师和辅助学科教师的合作教学,既深化了教师间的相互促进和默契程度,也为学生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共同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确保了“学科综合”的任务型学习能够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
2、而在校本课程的评价方面,则需要凸显多元化特征。既要针对不同学科的内容、要求等进行综合化评价,也要构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通过逐步完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协同评价等为一体的评价机制,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可靠性。并且基于评价结果,课程小组还可以继续改进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等环节,不断完善课程内容、落实“学科综合”手段,持续优化课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科综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够充分贯彻新课程理念,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同时,引导学生实现综合化发展。高中学校应当对“学科综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要点、难点以及常见问题等有全面、深刻的认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课程开发和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 许以彬, 邵怀友. 利用学科综合优势开发中学校本课程[J]. 基础教育研究, 2020(8):98.
[2] 刘昕. 高中音乐课要注重与其它学科的综合[J]. 速读(下旬), 2018(04):174.
[3] 李敏. 高中跨学科能力整合提升策略探究——以地理和数学学科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8(0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