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之问题分析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徐朝凤
[导读]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也是新一代国民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徐朝凤
        贵州省贞丰县第二中学  贵州  贞丰  562200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也是新一代国民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近年来,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减轻初中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广大教师做了大量的实质工作,围绕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关系展开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科;问题分析;对策
        实施新课标以来,教师们的课改意识明显加强,积极性很高,热情和愿望很强,正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体会并实践着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体现在: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学方式有所变化;学生交流、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已经运用;化学生活化有意显现;新型师生关系正在形成,对学生更多地采取激励式的评价方式。下面我就自己在化学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作一些总结,以便和同仁们分享,以寻求共同进步。
一、初中化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般问题。
        1.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在初中的教学中,部分的化学教师还沿用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单一,教学理念陈旧,教师过于注重分数和成绩,有时还在采用题海战术或是机械的死记硬背化学公式等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厌烦学习化学的情绪。教师没有考虑学生主体的思想波动,一味的自己授课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态度来学习化学。甚至有的教师在化学课程还没有开课就督促家长让孩子提前报各种辅导班在暑期将化学课程先修完毕,这样才能超过其他的学生。以至于有的学生在开课的时候对学习化学失去了兴趣,听课效率低下,积极性不高,总是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没有必要再听教师再讲一遍。这明显不利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学校教师的授课引导作用就被无形中弱化了。
        2.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方法欠缺。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多数是在学生上初三的时候才开始这门课程。化学是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学生往往通过掌握理论知识很难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使得学生学习没有兴趣,缺乏转化的能力,学习方法不得法,阻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的部分学生认为化学属于记忆性的学科,把化学归于文科类的学习方式。结果表明机械式的记忆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化学的原理和本质,严重阻碍学生学习的动力。
        3.实验教学课程少,学生缺乏动手和观察能力。由于部分的初中学校对于化学实验的教学设备配备不足,影响了化学实验的教学,有的通过教师的经验描述让学生将现象和结果记住,有的通过在课堂的讲授中来让学生体会实验课,有的甚至就直接取消了实验课,只是让学生记住结果就可以了。使得学生失去了动手做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学习的机会,不久之后就会将知识全部遗忘了,没有很好地实现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二、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一些有效策略。
        1.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想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就要求教师不断的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升,参加同行业教学的研讨和交流学习,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同时,学校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阶段性的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升化学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

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多反思多总结,多从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出发,多了解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感受和学习中的障碍,并和学生们如朋友式的而进行沟通和交流,根据学生的需求变化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巩固教学成果。
        2.不断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学生们普遍反映最多的就是有关化学知识点和公式的背诵难问题,尤其是对于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合价的记忆,总是让学生感到头疼,出现记错记串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总结化合价的歌谣让学生在押韵的歌谣中将化合价的知识记牢。
        3.完善实验设备和增加实验课程,弥补实验课程的不足。学校在化学实验设施的配备上应给予支持,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有的学校为了避免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产生危险,引进了一套网络系统软件,可以通过电脑操作就能完成实验的操作。
        4.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备课程序一般有:一是个人初备(准备阶段):这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个人初备时认真对照课标,深钻教材,查阅相应资料,找出和整理需要集体研讨的“点”——重点、难点、疑点、亮点内容,找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交流和分享”作好准备。以待在集体研讨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博采众人之长,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疑点问题集体会诊,排除困难;二是集中备课——集中评说(分析阶段):先“听讲”:一般由学科组长主持,让各位教师先交流各自初备时的设计方案——谈备课思路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当堂训练题等等的设计。其他教师在听取主讲教师说课过程中记录下自己备课与说课人所讲内容、教法的异同点,以便提出进行交流和改进的问题。再“评议”:在教学内容、教材处理、教学方法、例题习题的选择诸方面,大家民主评议,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提出修改意见,集思广益。后“共识”:各位教师简明扼要地记下针对性、指导性强的文字材料,形成“通案”;三是编写“个案”(调整、创造、修改阶段):集体备课绝不是让教学过程“如出一辙”。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们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设计出更优化的学生学习活动和教师的导学活动。所以,教案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否则就没有创新精神。集体备课绝不能思维抄袭,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授课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次归纳、二次设计,进行再创造,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根据自己学生的学情,编写个人教案。编写“个人教案”时既要发挥出集体备课的“作用”,又要顾及本班学生的实际,体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样久而久之,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不会失去自我,在共性中体现个性。
        综上所述,无论采用那种教学策略来改善化学的教学质量,都是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中心的,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学生为主体,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近年来,在新课标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化学的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还有许多问题我们仍然不能忽视。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转变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探究,重视对化学实验的引导和实际操作,加强对学生培养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从而提高化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化学会编,《中国化学会会史》;
[2]编辑委员会,《中国化学五十年》,科学出版社;
[3]郭保章,《中国化学史》,江西教育出版社;
[4]柳大纲,《自然杂志》;
[5]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