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南京理工大学附属幼儿园 210014
摘要:
幼小衔接是为了儿童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顺利适应小学的生活,实现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在物质环境、心理、能力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沟通所做的工作的过程。《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3-6岁儿童发展指南》提出:要让幼儿对小学生活有好奇和向往。本文作者立足幼教岗位,重点探讨幼小教育衔接有关问题的成因,表现特征以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 幼小衔接中的问题,幼小衔接的对策
一、幼小教育相关问题产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幼儿园的孩子一日活动是以游戏为主要的活动形式,活动不离开老师的视线;而小学生的一日生活则以学习为主要活动,课堂严格、课间松散。幼儿园集体学习活动每天只安排一次,时间是30至35分钟,其它时间段有区域性学习活动、自主性游戏活动、体育活动、生活活动等;小学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学习为主导形式的教育,一般每天有3-4节课,课与课之间只有十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又比如,幼儿从小班到大班,幼儿教师做到“老师像妈妈”一样对孩子关爱照顾。而小学生面对的是大黑板,是课桌椅,除了班主任,各科的老师都不同,学生一天可能面对三、四位不同的老师,对任课老师有陌生感。家长对处于幼儿园的孩子,通常的询问是“今天吃什么了?”“今天玩什么了?”“今天开心吗?”而一旦孩子入了小学,“今天功课多吗?”“今天得了一百分了吗?”“别玩了,快去做功课!”成了家长的口头禅,细算一下,此间时间只差半年,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全变了。
所以,幼儿园与小学教育承担的任务不同、目标不同、学习形式不同、师生关系不同、家长期望值不同等因素直接造成了幼小教育衔接过程中相关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已引起了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的重视。
二、幼小教育衔接相关问题的特征:
(一)学习方面的问题特征:从快乐的学习到有压力的学习转化。
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幼儿对知识日渐渴望,但幼儿园与小学对孩子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的方法上有显著差别。幼儿园强调的是自主学习,是探究、快乐学习,而小学是系统的学习,小学生每天要面对一大堆作业,还有定期的考试压力,可以说,这样紧张的学习并“不快乐”。有部分孩子很快能从“幼儿园小朋友”成功转型为“小学生”。但也有不少孩子顶不住压力后,发展到讨厌学习,害怕学习、甚至出现懒学、逃学的现象。一旦没了兴趣或是产生了厌恶的心理状态,这对孩子将来漫漫的学习生涯非常不利。
(二)生活自理与管理能力方面的问题特征:从被动到自主的转化。
每年的九、十月份,在小学校门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几个镜头:饭盒忘记了、绿领巾忘带了、作业本找不到了。一年级小学生嘟着小嘴,怪大人没帮他准备好,而急着上班的家长也非常恼火,甚至于厉声呵斥。出现这种状态也属正常,不能一味责怪孩子。在幼儿园,小朋友连上厕所都在老师的视线范围内,一日生活一旦出现问题,只要接到孩子求助信号,老师就如同“及时雨”般的出现,帮孩子解决。
可以预料,孩子将来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生活都会呈无序化状态,找东西、忘东西将会成为常态。
(三)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特征:从一个层面到交叉式多层面的转化。
虽然幼儿园也强调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但一般只局限于班级内的同伴交往,强调的是友好交往。入小学后,孩子不仅需要与班主任、与同学开展交往,还需要与任课老师、与其它平行班的同学、高年级的学长进行交往。所以,面对一年级小朋友的人际交往会从单一层面到交叉式的多层面化的转变,幼儿园老师要重视幼儿交往态度与交往能力的提高。
(四)社会的舆论与家长自身焦灼的问题特征:幼小衔接空泛化、指标化。
社会上,开办的各类兴趣班非常多,有许多抱着赚钱的目的却堂而皇之打着幼小衔接旗号的机构,他们声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引起了家长焦灼。孩子还在小班、中班时期,大多数家长还坚持着让孩子快乐第一理念,而到了大班下学期,家长每每会向我提这样一个问题:“上什么兴趣班好?珠心算要学吗?拼音要学吗?”然后,即将升小学的这个暑假,孩子经常被家长领着奔东奔西参加各种兴趣班的学习,用填鸭式的方法让孩子提前完成小学一年级的课程的学习。逼孩子认字、写字、做算式题。不仅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有可能造成幼儿入小学后对所学知识索然无味,养成不专心听讲的坏习惯。
三、幼小教育衔接相关问题的对策:
(一)幼儿园老师要面向社会、立足岗位、着力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1.心理方面的衔接:开展“上小学”的主题活动,组织幼儿参观小学校,参加小学生的升旗仪式、随堂听课、与小学生哥哥姐姐互动赠送礼物等。开展关于小学的各类教学活动,讲讲小学有趣的活动,唤起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为入学做好心理准备。
2.学习方面的衔接:按时完成作业,不依赖大人的督促与检查;如引导儿童喜欢看书,强调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提高认知能力与价值观,而不是单纯的写字、拼音或识字量。
3.生活方面的衔接:进入大班下学期,幼儿园适当调整幼儿作息时间,如减少午睡时间,延长课堂时间等。指导孩子有时间意识,做事不拖拉,今天的事今天毕;学会管理自己的书包等学习用品,不遗忘、不遗失;有任务感,记住老师布置的任务,会按时完成。到大班下学期,我有意识布置一些小任务,看幼儿完成情况。有些家长会责怪自己不知道,所以孩子不能及时完成任务,我笑着说:我是存心不让你们知道,我是训练孩子的任务感呢。
4.安全意识方面的衔接:幼儿园期间,家长每天接送孩子,老师与家长天天照面,非常熟识。而小学期间,不少孩子独立来回,路上的交通安全、防骗防走失的安全都要加强。孩子的校园安全也不可忽视,如不爬高,不过长时间在校园逗留等。
(二)幼儿园老师要担当家庭指导工作,家园配合共同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育子观念: 老师通过家长讲座、家园联系栏、家园联系册、家长沙龙等途径宣传正确的教子育子观念,解答家长的问题,疏导家长的心结。幼儿园可组织家长参加正规渠道组织的专家讲座,请小学老师走进幼儿园开设“小幼衔接”的讲座,请家长带孩子去家附近小学参观。
结语:
总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对幼儿尽早适应、融入、喜欢小学生活很有帮助,幼儿园老师不仅需要自身努力,而且需要家长的配合、需要小学老师的协同帮助。造就一代新人要从娃娃抓起,而帮助幼儿跨出、跨好人生独自行走的第一步是幼儿教师的责职所在。
参考文献:
《3-6岁儿童发展指南》
《幼儿园工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