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丽
重庆市长寿区桃源小学校
论文摘要: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时间里,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在平时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课前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课上新颖的导入,调动学生积极性; 变革方式和设计有层次的巩固练习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有效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数学核心素养
陈旭远在《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课前调研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磨刀不误砍柴功,讲的就是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一件事情只要准备工作做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就一节数学课而言,现在的数学教师在课前的准备不单是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准备教具、学具,准备课件,而更多的是学生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起点、学习难点、学习障碍、学生之间的差异等是我们老师必须的功课。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只有课前认真了解了学生,作好课前调研工作,在课堂上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才能做到全局的调控和把握。正如吴正宪老师说:“不了解学生,就去上课,那是违规的课”。的确如此,我们数学老师课应带着统计的意识去上课,去了解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才能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基石,亦为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搭桥铺路。
二 、新颖导入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端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有兴趣是课堂有效的前提,学生的学习才会轻松愉快,才会达到事到公倍的效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新颖、有针对性、有趣味性的导入。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动物王国举行骑车比赛。小熊、小兔、小猴分别骑着车轮形状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自行车在起点处,它们的骑车技术一样,猜猜,谁先到达终点?学生很容易猜对,随后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做成其他形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又如教学观察物体时,可以这样导入:先出示一个学生熟悉的老师的背影,让学生猜是谁,学生们肯定会异口同声的说出老师来,再出示老师的正面,学生才发现刚才猜测时完全是凭借平时的印象,结果猜错了,这时上课老师在此基础上小结:观察物体要从多角度去观察。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在已有的失误经验基础之上,学习时会更投入,学习会更有效。
三、变革方式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要想课堂教学有效,我们的数学课绝不能老师包办代替“一言堂”,得变革方式。让出时间,留出空间让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因为学生不是单独的个体存在于课堂之上,他们亲自动手实践,有了活动经验,有了感悟,在课堂上才有话可说。而在学生不断与同学老师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你讲我听、你漏我补、你错我改的热闹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学习自然有效。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出示了三个形状各异的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问学生:“同学们,老师说这些三角形的面积都是相等的,你们同意吗?”学生有的说:“不同意。”有的说:“同意。”我又问:“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阐明理由,有一个学生说:“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一,面积肯定不相等。”又有一个学生说:“我用数格子的方法数了数,面积是相等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接着我又问:“那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面积与它们各自的底和高到底会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去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几人一组互相讨论,然后用你们自己的办法去证明。”?学生互相讨论动手操作,通过剪、拼、量等方法,各自有了结论,交流汇报,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课上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要求。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练习设计是有效课堂教学的补充
数学课堂的有效还表现在“学以致用”上。一节有效的数学课,还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练习和作业的设计多思考。个人认为在练习和作业的设计安排上教师要注意做到收下几点: 1、联系数学与生活,体现作业的开放性。2、尊重个体差异,区分作业的层次性。3、定位现实世界,增强作业的探索性。 4、还原生活本真,凸显作业的综合性。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的教,还更要看学生的学,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儿童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马英.小学数学互动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5(1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