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凤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 18782215897
摘要: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需要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而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过程中起很大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对语文“动心”“动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语文课堂学习;兴趣
“这个孩子很聪明 ,就是不认真。”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经常有过这样的评论。确实,很多学生智力因素差别不大,他们的差异往往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绪、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对孩子的学习起着启动、维持、强化等作用,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学生要学好任何一门功课,智力因素固然重要,但这毕竟是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中。非智力因素却是动态的,学生可能今天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明天又索然无味,失去兴趣;亦有可能因为某种原因,信心倍增,但也会因为暂时的困难而失去信心。作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能力,还要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内心的求知欲,让孩子们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相对于受先天影响的智力因素而言,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更好塑造。接下来,我将试从非智力因素的兴趣角度出发进行探讨,让学生对语文“动心”“动情”,借此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影响着认知学习。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调动学生良好的情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学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针对小学生缺乏情感体验,学习兴趣欠缺,很难主动、独立通过阅读文本产生情感体验,极其依赖于教师的引导。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让学生“动心”、无法让学生体验到语文的美、语文的乐趣,那么学生将不会对语文产生任何兴趣,而语文教学情境化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以“情”,拨动学生心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是要激情四射的,要以自己炽热的感情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动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能体会到文本的感情,而且需要通过变幻的声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或适当的肢体语言将这种感情传达出来,让学生看到文本中的人物 形象,感受到人物形象的心情,听到人物形象的心声。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陆游的《示儿》时,教师用悲愤的声音诵读诗歌前两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用激昂的语调诵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借助当时国破家亡,陆游毕生心愿即是看到祖国统一的背景,营造出一种沉郁、渴望的氛围,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就受到感染,其朗读的声音会不自觉地由悲愤到激昂,感慨陆游深沉热烈的爱国之情,学生便不难体会陆游临死前的心情了。
二、说“情”,打通情感链接
“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无论是何种体裁,都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或观点。在学习文本之前,通过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社会背景),学生会将作者的信息联系起来,如观赏电影般在脑海中构成一个个画面,感受作者的内心,这时再来学习文本,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作者的感情表达。
例如,在学习林升《题临安邸》时,先介绍林升的人生经历,重点了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历史背景,从而更能深入的体会到林升“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愤慨!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通过查阅或老师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更能深入的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更能感受那份仇恨、痛惜之情。
三、读“情”,传达文本感情
朗读,是传达和体会文本感情的最好途径。在学习文本时,通过播放范读录音、由教师范读、由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朗读的形式,营造氛围,让学生认真地跟着范读的节奏细细体味课文,可使其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或景物的优美。如在学习《意大利的爱国少年》,在教授意大利的少年愤怒抛掷硬币那一段,我首先通过范读营造氛围,紧接着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的“少年”,那位即使群困潦倒,依然维护祖国尊严的意大利爱国少年。引读句子——“作为一位意大利人,听到船上的人如此辱骂、羞辱自己的国家,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呢?”我的引语让学生愤怒的情绪更加高涨,愤怒的表情溢于言表,大义凛然的语气感受强烈,个个带着自己的表情、动作、语气绘声绘色的读句子:“你们侮辱我的祖国!我不要你们的钱!”孩子们完全就是那个“爱国的意大利少年”,读得入情入境,感情强烈,课堂生成的朗读亮点让我喜出望外。通过这样一种入情入境地读,完成了从“学”到“悟”的 。过程。
四、画“图”,再现文本情景
图片能直观、鲜明地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以最直接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介入图片,可将难以言传的感情或美景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看到”文本体现的情景。例如,在学习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二》一文时,让学生先梳理文章脉络:婚后幸福生活——织女被王母抓走——牛郎织女天河永隔——七月七鹊桥相会,紧接着让学生根据每个小故事的主要情节绘制连环画,这样以“画”的形式再现文本资料,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样,在写作《“漫画”老师》时,我请有绘画功底的学生在黑板上把自己心目中喜欢的老师的外貌以漫画的形式作了一个素描,(“土拨鼠”形象的老师),学生看到了捧腹大笑,深刻体会到了老师可笑的外貌形象。
五、听“乐”,演绎心情
音乐能传达出文本难以言喻的感情。在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我首先播放音乐《渭城曲》,渲染王维和元二离别的气氛,再配乐朗读诗歌,王维与友人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就很容易感染了每个同学。诗歌如此,文本的学习亦是。在学习《慈母情深》时,特别是第19自然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学生在体会了反复出现的“我的母亲”的表达效果后,教师随即播放了一首悲伤的音乐,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震惊和对自己母亲的那份心疼之情。
教学情景化,激发兴趣,语文课堂便如舞台,学生和老师皆成了戏中人物,这样的课堂,学生感兴趣,学习便显得轻松愉快。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占有很大比重,此文谈到的兴趣只是其中一角。教师应该针对这些非智力因素有效地利用和培养, 能够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供广阔的学习和发挥空间,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最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