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说特性 落实语文要素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张紫英
[导读] 在统编本教材小说教学中,如何关注小说文体特点,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是教师们深入探讨的教学话题。

        张紫英
        (福建省屏南县光华小学  福建宁德  352300)

        摘要:在统编本教材小说教学中,如何关注小说文体特点,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是教师们深入探讨的教学话题。本文以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为例,从梳理情节、留心环境、揣摩语言三个方面谈一些初浅的认识。
        关健词:小学语文;情节;环境;人物;语文要素
        
        统编本教材的阅读教学须达成三个目标,既要落实学段的常规性目标,又要体现单元的重点目标,还要关注课文特点的个性化目标。而阅读小说,必须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的形象。那么在统编本教材中的小说教学,如何在关注文体特性的同时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现以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为例,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谈一些初浅的认识。
        一、梳理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总是环环相扣,情节的不断推进既是小说发展的需要,是小说人物命运得以展现的舞台,更是人物形象得以塑造成为可能。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情节,教给把握小说情节的基本方法。例如,在教学《穷人》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读思考后,理出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桑娜、渔夫、西蒙,借助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梳理主要情节。教师板书画人物关系图,小结:阅读小说,抓住主要人物关系,就能很快把握小说的情节。接着回顾《桥》中的主要人物,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说故事情节,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画人物关系图。对照板书引导学生发现:原来很多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图都可以构成“圆形”,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仅关注小说的主要人物,还可以画人物关系图,这样有助于梳理把握故事情节,初步感受人物形象。如此层层推进,由此及彼,学生对梳理情节方法的习得不是凭空而来,是有依据、有层次的。
        跌宕起伏,冲突不断是小说情节的一大特点。《桥》的作者为了突出老支书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作者有意设置了“党员也是人”的抗议,设置了小伙子插队,设置小伙子和老汉互相推让等情节,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直接写老党员在紧急关头,一喊话,全村人就顺利通过,把其他部分去掉怎样。学生在比较中明白这样平铺直叙小说就没有了感染力与吸引力,就不能很好地塑造人物的形象。另外,小说讲究“意外”,采用了“欧˙亨利式”结尾,《桥》在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引导学生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结合这一单元的《在柏林》,引导学生发现了这两篇小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的相同之处:都是先设置悬念,结局让人感到意料之外,细细品味又是在情理之中,带给读者更多的心灵震撼。
        二、留心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不仅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也烘托出人物的品质。学习小说,探究人物形象,就离不开对环境描写的关注。例如,《穷人》一文中,对桑娜家“温暖而舒适”的描写,对西蒙家“又潮湿又阴冷”的描写,就是为了烘托穷人的穷,烘托穷人勤劳、善良的品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留心环境,分层细品。
        1、留心自然环境的恶劣,悟渔夫之勤劳。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在教学这个描写环境的句子时,让学生说说这是怎样的情景,你仿佛看到怎样的海浪,听到怎样的声音?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有的说波涛汹涌,恶浪翻天,茫茫的黑暗的大海,让人闻风丧胆。有的说狂风怒吼,掀起层层巨浪,让人心惊肉跳!接着播放视频,追问:“在这样的大海上捕鱼会有怎样的危险?”学生有的说小船会翻,渔夫会丧失生命,有的说随时都有被大浪吞噬的危险。学生再让带上画面读。如此层层深入,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在这样恶劣的天气,渔夫还要出海打鱼,可见桑娜家的穷困、渔夫的勤劳。
        2、留心人物的生活状态,悟桑娜之勤劳、能干。文中“温暖而舒适”这五个字最耐人寻味,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温暖而舒适”、“干干净净”、“火还没有熄”、“闪闪发亮”、“安静地睡着”等体会屋子的温馨与桑娜的勤劳、能干。接着让学生对比屋外、屋里环境的不同,读出这样对比着写环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桑娜家生活的穷困,也让我们感受到桑娜的勤劳能干。再与西蒙家的“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进行对比,引导发现同样是穷人,同样住的是小屋,但二者的形象截然不同,从而感受到这样的环境描写突出了西蒙家的穷与悲惨,更突出桑娜的勤劳能干。在学完课文,再次揣摩“温暖而舒适”不仅是因为桑娜一家勤劳、善良,更体现温暖的人情和高贵的心灵。
        三、揣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小说的语言极富表现力,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细细揣摩。
        1、心理活动描写。例如,《穷人》第9、11自然段中作者一连用了6个问号,4个感叹号,7个省略号,将桑娜内心的复杂担优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细揣摩这样写的好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着力描绘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但“忐忑不安”想的内容是不合逻辑,不按常理出牌的,把这几个句子顺序调下,你认为怎样?学生在揣摩中感受到此刻桑娜的心里一团糟,想到死去的西蒙,想到两个可爱的孩子,想到丈夫责怪……这种关键时刻细膩的心理描写,虽不合常理却让人物显得更加真实,更能表现桑娜象高尚、纯洁的母性光辉。
        2、人物对话描写。如,《穷人》一文中的第23自然段“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说话断断续续,欲言又止,表明了她内心的紧张与不安。在第24、26自然段中,先是渔夫征求桑娜意见,最后催促桑娜赶紧去抱孩子,真实的语言写出了渔夫的纯朴善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上联下系,在细腻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形象。
        3、人物动作刻画。小说中准确的动作描写在特定的情节中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品质。《桥》一文中,对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动作刻画极为传神,例如,“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教师引导揣摩:从“揪”读出一个怎样的老汉?孩子站到队伍最后,意味着什么?但在后面老汉的表现却截然不同,从“推”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老汉?老汉“揪”出儿子在想什么,老汉“推”出儿子又在想什么?学生就在这一“揪”一“推”读出老汉铁面无私、舍己为人的共产党员形象。
        
参考文献:
[1]陈德兵.揭示秘妙 训练能力——谈小学阶段的小说阅读教学(一)[J].小学语文教学,2020(Z1):118-119.
[2]陈景红.引导个性阅读,优化小说教学——小学语文小说文本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020(15):38-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