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王汉忠
[导读] 我国教育部一直倡导青少年全面发展,在培养智育、体育、美育的同时,也时刻将德育教学放在教学工作的重心。

        王汉忠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稔山第二小学 516347
        摘要:我国教育部一直倡导青少年全面发展,在培养智育、体育、美育的同时,也时刻将德育教学放在教学工作的重心。德育教学对素质教育起着较为重大的作用,它与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都息息相关,因此学校在教育部门的倡导下一直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小学阶段是青少年人体生长发育和心智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但是常常学校安排的思修课无法正常进行,这就暴露出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只有让学校发挥育人的作用,才能将孩子培养成独立、道德高尚、有活力的新一代青少年。
    关键词:小学教育;思想品德;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引言:近些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大力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的为培养学生在成长阶段身心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德治教育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小学教育中及加强思想品德教学一直以来是教育部倡导的重要工作,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许多问题,足以看出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策略性、自觉性、可行性、反复性,将德育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做到德育教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德育教学生活化的最终目标。面对我国社会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逐渐重视,以下是我针对现阶段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提出的几点有效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到德育教学工作者。
        一、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
        小学生在任何课堂中都发挥着主体作用,但是我国当代许多小学生在课堂中由于畏怯老师总是不敢积极发言,在课堂的参与度也不高,在一定程度就阻碍了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进展。由于在小学生正处于玩乐的年纪,老师在课堂纪律中的管理也会有所松懈,但如果过度管理,有时还会起到逆反心理,拉远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那么课堂的主体就会换成老师,也很难更加了解学生的课堂教学情况,因此老师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拉近学生老师之间的亲近感,从而让学生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体。
        1.2教材和生活缺乏联系
        正所谓“生活就是最好的实践基地”,思想品德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从小就树立良好的德育观,进一步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然而,我国大部分的小学教师在课程讲解中一直按照教材中例子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思想品德的认识只简单地停留在教材中,没有很好地与生活实际结合,这就大大降低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老师为在规定的时间内赶完课程,很少给学生留机会去探讨他们自身在生活中所知道的德育思想,这也就失去了课堂教学最初的意义。
        二、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策略
2.1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阶段还是学生正处于玩乐的年纪,需要老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加强引导,但是并不是让老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想要达到学生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佳效果,还需要学生在课堂教学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才能推动教学课程的顺利进展。由于小学生的心智还不太成熟,就需要老师对学生给予鼓励,激发他们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让他们自主地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认知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增加他们自身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2.2教材要和生活紧密联系
        小学阶段是学生在成长道路中重要时期,无论是身体的成长和心理的成熟都时刻影响到学生的德育观,其实他们真实的生活才是塑造学生良好品质的源泉。教材生活化的气息让学生枯燥无味的学习中增添了一份乐趣,因为它足够真实和生动,生活中许多素材都可以成为他们德育教学教材中最佳案例,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内在品质和行为标准对这个社会重要意义,也鼓舞他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成为有品德的优秀学子。例如可以将《马路不是游戏场》的案例讲解给学生,让学生们各自发表他们对待过马路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通法则意识,这对社会公共生活安全有序进行也是十分有利的。像这种教材案例,老师都可以让学生主动联系生活,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培养德育观的兴趣。
        2.3进行多种课堂活动
        由于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力经常跑偏,在一定程度也降低了教学效果。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通过进行一些课堂活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下激发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性,让他们尽可能在良好的氛围中培养自身的素质。近些年来,多媒体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代表,老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动画式的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德育观,也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
        2.4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
        思想品德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内心情感得到很好的熏陶,让他们用正确的德育观去进行社会实践,这也是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今,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才也是越来越多,而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只是有才华有知识储备量有一定的能力,更要求的是要有德,要德才兼备,不仅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而且更要具备道德水平,还要有良好的情操。一般德育知识都是通过课本知识来讲解,但这样最大的弊端性就是脱离社会实践,常言“社会实践决定社会存在”,因此需要将德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结束语:
        在我国现在的新课标要求下,关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能够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知识掌握的水平,更要关注的是对于学生内心思想的培养以及学生道德教育素质方面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其实,随着德育知识逐渐生活化的趋势,我国教学工作者不断地将德育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从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品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修养。
        
        参考文献:
[1]宋建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2016.
[2]刘维香.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85-86.  
        [3]王小春.浅谈品德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及评价生活化[D].学科教学探索,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