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成都市双流区特殊教育学校
摘 要: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以一名随班就读的听力障碍学生为研究对象,深入实践,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了解个案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并进行干预。干预结果表明:该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发生频率明显降低。
关键词:随班就读 听力障碍 课堂问题行为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融合教育工作的广泛推进,越来越多的听力障碍学生选择了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然而,随班就读教师普遍反映,听力障碍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些问题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小学生由于年纪小,且听力障碍学生与普通同龄学生相比对外界的感知更低,对于行为好坏的区分也存在困难。听力障碍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若不能及时得到处理,那么极有可能在整个班级蔓延,直接影响班级教学秩序与教学效果。因此怎样更好的改善听力障碍随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常规,为班级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
赵某,男,2011年出生,顺产,1岁前未见异常,2012年8月查出双耳重度耳聋,为药物性中毒,左右耳听力均为80分贝。发现失聪后在聋儿康复中心进行了为期3年的语言训练,有一定的口语能力,发音不清,配戴有助听器,但由于助听器不适配,导致其不愿配戴。赵某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家里有一位姐姐,他和姐姐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通过访谈个案的任课教师了解到:赵某的课堂问题行为自入学以来就较为严重,老师采用罚站、罚抄作业等手段,一直不见好转反而有增加的趋势。
三、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分析
本研究中的听力障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是指影响课堂教学,并且在课堂上发生频率较高的问题行为,如:①上课随意讲话;②用怪音读课文或发出其他怪声。③争取发言时用力敲打桌面发出“砰砰”声。
通过对个案课堂问题行为的资料收集,经整理分析后发现个案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满足好奇心
个案是重度听力障碍孩子,由于听力的缺失,他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当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时他对问题及其答案就会产生好奇心,从而迫切的希望自己可以回答问题,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二)引起他人注意
个案在家中不受重视,想在学校获得关注。他通过在课堂和同学讲话,发出怪声和敲打桌面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并在老师和同学的不适当反应中获得强化,增加课堂问题行为出现的次数。
(三)缺乏正确的行为认知
由于个案对于行为的正误区分不明,盲目的跟随他人。出现课堂问题行为后对自己行为都很难做出正确的归因分析,外加教师没能正确处理,使之行为发生的频率上升。
四、课堂问题行为干预策略
(一)环境干预
家庭环境:教师常与个案的父母联系,请他们尽可能多陪伴孩子,多关心他,但也不能因为疏于陪伴而过度溺爱。同时教师常常带话给个案,告诉他爸爸妈妈想他了,叮嘱他好好照顾自己等关心的话语,促使其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
学校环境:老师首先要重视个案的学校生活,在学习上给个案更多的教育支持。在教法和教学设计上,考虑个案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其课堂参与度,改变个案在课堂上随意出现问题行为的不良局面。其次老师要引导个案初步建立对自己问题行为的归因,促使他们明白在课堂上出现讲话行为、敲打桌面行为、发出怪声行为是不对的,是影响教师教学的。此外,教师应告诉他《掩耳盗铃》的故事,让他明白自己听不到声音并不代表教师或者其他同学就听不到声音。告诫他发出声音时有可能会严重干扰他人学习。同时,教师还要联合班级同学,对其课堂问题行为采取冷处理的方式,避免进一步强化其行为。
(二)行为矫正技术干预
用惩罚的方法干预个案课堂随意讲话行为。个案是比较好动的孩子,静坐对他而言是一件比较难受的事。故此,对于个案课堂随意讲话行为,采取的干预措施就是静坐。一旦发生课堂随意讲话行为,就让他手平放在课桌上静坐2分钟。
用差别强化法干预个案敲打桌面行为。个案敲打桌面是期望引起教师的注意,从而得到发言的机会。如果个案举手时没有敲打桌面,那么就请他回答问题;如果出现敲打桌面行为,就不给发言机会。
以行为替代法干预个案发出怪声行为,选取课堂适宜的行为替代发出怪声的行为。笔者选取的替代行为是用正常语序口语读课文,这个行为可以满足个案听力通道需要的刺激,又是发出怪声的竞争性行为。在读课文时,既维护了课堂秩序,又满足了个案听力刺激的需求。
五、结果与分析
(一)结果分析
1.随意讲话行为
个案基线期随意讲话行为波动较大,发生频率较高;干预期发生频率明显降低且相对较稳定;追踪期有波动,前期有较大波动,后期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且不高于基线期。在追踪期阶段,发生频率由基线期平均10.5次下降到了6.17次。
2.敲打桌面行为
个案敲打桌面行为在基线期发生频率不稳定,在基线期后期呈上升直线趋势;干预期个案敲打桌面行为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发生频率呈下降趋势;追踪期前期至中期呈下降趋势,追踪期后期呈上升趋势。追踪期敲打桌面行为发生频率最高8次,最少2次。相比基线期,敲打桌面的行为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3.发出怪声行为
个案发出怪声行为基线期发生频率较高,波动大没有明显上升与下降趋势;干预期也有波动,但相对较平稳都在3次左右;追踪期的发生频率比基线期明显降低,发生频率均在4次以内,但波动较大不稳定。追踪期发出怪声行为出现的频率最高4次,最少0次,平均2.38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表明,对听力障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采取适当的行为矫正技术,综合运用惩罚、差别强化法和行为替代法能有效改善听力障碍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二)建议
1.重视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尽量做到准确和全面。对个案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原因分析,更有利于对课堂问题行为做针对性的干预。
2.采用惩罚时,研究者应注意惩罚度,不能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的体罚,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自尊心。
3.在使用行为矫正技术对个案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矫正时,最好做到技术之间配合使用。在使用差别强化技术时,需要考虑个案是否会出现期望行为,如长时间没出现期望行为应考虑其他矫正方法,使行为矫正顺利地进行,达到干预目标。
4.对个案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应长期坚持,直至课堂问题行为完全消失或不影响课堂秩序。特别是对于个案在追踪期后期还呈上升趋势发展的问题行为应持续干预。
参考文献:
[1] 王淑芳.浅谈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工作研究,2011,7:198
[2] 崔英锦.小学生课堂行为及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
[3] 严丽萍,张忆湄.低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13(05)
[4] Raymond G.Miltenberger著,石林等译.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第三版),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