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媛媛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园洲中学 516100
主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语文教师应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筛选,做到“深入”与“浅出”双结合。“深入”是指必须重点强调的,要做到深化;“浅出”是指复杂的内容,也需要强调的,要做到简单化。而这两者不是孤立分开的,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让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完成知识接受这一认知过程。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深入 浅出
随着新课标的日益推进,中学语文教学所遇到的问题是空前的,教学的容量大,难度大……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不容置疑地增加了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的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进一步完善语文课堂教学,有赖于语文教师的不断实践与改进。现在我就自己在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做以下一些粗浅的探讨。
语文教学是连贯性很强的一个过程,各环节必须紧扣,不能脱节,以保证四十五分钟课堂教学的完整性。那么,在教学的内容上就得进行层次之分,主次之分,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质量有效率地完成教学,因此,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筛选,做到“深入”与“浅出”双结合。“深入”是指必须重点强调的,要做到深化;“浅出”是指复杂的内容,也需要强调的,要做到简单化。而这两者不是孤立分开的,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让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完成知识接受这一认知过程。
为了进一步探讨语文教学在内容方面如何做到“深入浅出”,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思考,认为以下的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应该深化,以完成在教学过程里对学生的人格塑造。
一、主题的深化
本着育人的目的,语文教学应该把主题深化。每一篇课文,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又或是其他体裁的课文,都蕴涵着本质的内涵,语文老师应该把这内涵扩大化,深入化,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人格的形成。
能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基本上都拥有其值得学习与探讨的主题,而且是积极的,对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譬如爱国精神,人文关怀,人性美好等等,所有的这些主题,都很好地渗透在课文当中,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语文老师,应该把这些熠熠生辉的主题挖掘出来,深入讲解,引领学生吸收与养成,最终促使学生传承和发扬各种珍贵而美好的精神品质,成为具有高尚人格的一代新人。
其实,主题的深化是德育工作的一种另类渗透。语文老师不仅要完成知识的传播,还要在教学中利用主题深化这一重要契机,完成一次次的德育教导,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完成人格的塑造。这才是教学的根本。素质教育的倡导,目的也在于此。鉴于教书育人这一重要目标,语文老师有必要把主题深化,以期达到一举两得的教育目的。
二、个性的提倡与塑造
现代是一个张扬个性的年代。因此,教师这一职业也应与时俱进,不能落在时代的后面,语文老师更是如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完成对学生的个性塑造,是新课标一个重要的课题,要完成这一课题,是艰巨而复杂的,得把它深入,始终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当中。
个性的提倡与塑造,随着时代的发展已变得越来越重要。课堂教学是孕育个性的好地方,语文老师可以好好利用。一个问题的见解,一句话的体会,一个观点的诞生,都是学生的个性体现。课堂上应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自己的声音,只要导之有法,导之有度,便是学生形成良好个性的良机,应该提倡。
塑造学生的个性,是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压制个性的教育手段,是教育的反面,理应摒弃。压制个性的发展,在素质教育的大趋势中,是一股逆流,对整个教育过程中是有害无益的,无助于教书育人这一根本的教育目的。
总而言之,个性的提倡与塑造,在语文教学中是必须深化的。
三、语言素养的培养
良好的语言素养是时代的要求。
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随着网络语言的日益泛滥,良莠不齐的语言习惯充斥着整个校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培养较高的语言素养,语文老师是责无旁贷的。语文老师必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灌输运用规范语言的理念,从实践中一点一滴地辅助学生运用正确的语句,规范的汉字,以防形成一种不良习惯后就难以纠正。
语言素养的提升是靠平时的日积月累,不能一蹴而就的。语文老师必须不厌其烦,做好细致的培养工作,注重细节,反复强调,适当引导,务必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改变自己不良的语言习惯,切实地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不可否认,良好的语言习惯,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用。因此,语言素养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中值得深化的。
语文教学是一项烦琐的工作,必须做到具体而微,该深入的,无庸置疑就得深入探究,但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要出于减轻学生压力的目的,应该把其简单化,也就是“浅出”。
就语文而言,学生最头疼的的是每一课都有许多问题必须注意,有许多知识必须掌握,面对如此情况,老师要引导学生处理好繁杂的问题,就必须对其进行“浅出”:
一、 知识点要条理化
任何一篇课文都有许多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这在文言文中尤为突出,语文老师在讲解中应把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将其条理化,让学生一目了然,有条理地去记忆。如在文言文中,可以尝试分成几大类: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法等等。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辅导学生把知识点分门别类,运用技巧,做到很好地记忆,以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这是语文老师最希望见到的情况。师生同乐在语文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繁杂的知识点加以条理化后,就显得那么浅显易学,不妨一试。
二、阅读技巧的简单化
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大难题,也是学生提高成绩的制高点。要提高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技巧是关键。
面对千差万别的阅读文章,学生是很难把握尺度和信息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和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千差万别中寻找相通之处,在千头万绪中有指引的方向,坐起阅读理解时有规律可循。培养过硬的阅读能力,要从大处着手,把复杂的阅读问题梳理,找出普遍的阅读规律,让学生有路可循,毕竟,无论文章差别有多大,都是万变不离其宗。
阅读文章首先要辨认文章的体裁,然后从体裁中找出基本的问题,接着以其为基点,不断扩展,完成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阅读问题,譬如:
1、阅读小说,应找出小说的人物、环境和情节三要素,然后从这三方面筛选阅读时所需要的内容。
2、阅读散文,应找出散文的情感主线,以及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等。在掌握这些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品读,才能读出意义,悟出书中的人生哲理。
3、阅读议论文,应把握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的方法,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领悟文中的要义。
4、阅读说明文,必须注意文中所提供的信息,还要注意文章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等。只有三者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说明思路、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
诚然,要真正做到把文章理解通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不留有惧怕之心,运用好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将内容梳理,进行简单化,就能事半功倍。只要付出努力,每一位学生都能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深入”与“浅出”,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入”是在“浅出”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升华,而“浅出”又是“深入”的必要补充,两者并不是孤立地分开在语文教学中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是相互相成的,忽略任何一点,都将造成语文教学的片面性。“深入”与“浅出”,要理性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语文教学进程。
语文教学是繁杂而细微的,要真正地把握好教学的要义,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道说清楚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还需要通过不断探索,不断耕耘,才能有所收获,因为天道酬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