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竹
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纱帽山幼儿园 430090
摘要:近几年来,关于对有问题行为的幼儿检出率呈现出不断上升之势,且幼儿因心智不成熟,其问题往往很难控制,幼儿们经常拒绝遵守规则,时常扰乱管理秩序,特立独行。幼儿时期正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幼儿问题行为的矫治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本文笔者将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幼儿问题行为的有效识别与应对,希望可以帮助矫正问题行为,为幼儿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学前教育;问题行为;幼儿园
问题行为是指幼儿在初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偏离社会所规范的同等成熟水平幼儿行为标准常态的、不恰当的、过度的或是不足的行为。如:孤独、焦虑、攻击、任性等行为。若在幼儿成长的初期不及时矫正幼儿的问题行为,长此以往则有可能延误幼儿的矫治黄金期,这样后期的矫正则会面临更大困难。所以,教师应做到客观看待幼儿的问题行为,后利用应对策略及时矫正幼儿行为。
一、当前幼儿问题识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难以识别其问题行为的根源
在对幼儿日常行为观察中,笔者发现存在有少许孩子,他们在家里的时候非常专横跋扈,在幼儿园里表现得却比较乖巧。但经集体互动观察发现,这些孩子往往存在目光躲闪和相对孤僻的问题,内心很想与小朋友进行互动,或参与共同游戏,但常常左顾右盼、独自玩耍,且大多孩子还难以集中注意力。若教师不能识别其根源,亲切、耐心去引导幼儿,则难以矫正幼儿的问题行为。
(二)难以识别较为隐蔽的幼儿问题行为
幼儿在成长的初期心灵较为敏感,他们往往具有向师性,渴望教师的关注和表扬。这一情况存在,也造成在日常管理中很难发现幼儿问题行为,且因班级中小朋友人数众多。但经常在放学过程中或亲子活动中可以发现,有的孩子在家长或老一辈爷爷奶奶面前表现得非常任性,甚至就地打滚、大哭大闹。面对这样的现状,幼儿园教师应强化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后有针对性地使用其应对策略。
二、对幼儿问题行为的有效识别与应对
(一)客观地看待幼儿的问题行为
教师的专业程度和与幼儿相处的态度直接会影响到对幼儿的引导与管理效果。在幼儿成长的初期,问题行为出现实属正常 ,教师应先客观地看待幼儿的问题行为,明确教育引导方向,后在日常积极做好教学研究,阅读相关教育学、心理学书籍,以及还可跟同事一起分析幼儿问题行为的根本原因,经常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才可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用良好积极的态度面对幼儿,用正确的行为规范去引领幼儿。
其次,教师要主动为园所与家长、家长与幼儿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主动联系家长了解幼儿日常在家的表现情况,交流教学与管理经验,以便形成合力,更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管理。
(二)巧妙地进行管理与引导幼儿
面对幼儿各种问题行为的出现,教师应采用正面管教的方式,避免对幼儿进行责难和惩罚,否则会影响幼儿心智的成长,同时也会影响教师与幼儿间的关系。例如,面对幼儿爱随意拿他人东西的问题行为,教师可以日常观察幼儿们的喜欢的事物,后购买一些礼品奖励给表现优秀的幼儿,并通过引导让幼儿明白拿他人物品是不对的,喜欢事物应努力争取。
另外,在处理幼儿问题行为时,教师要富有耐心,与幼儿进行和善沟通,了解其问题行为背后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例如,幼儿将肥皂塞在下水道口,导致教室的水池溢出了水。教师在对事故区域处理后,应先不要责备幼儿,以和善的态度去交流,了解幼儿是否是因贪玩、好奇,后可与幼儿商讨应该如何做,且可向幼儿普及生活知识,这样既及时矫正幼儿的行为,还促进了幼儿的知识累积和健康成长。
(三)为幼儿营造充满爱的成长氛围
有相关研究里表明,在缺乏爱的环境里,幼儿有可能是因为寻求教师的过度关注、寻求权利而出现问题行为,甚至是自暴自弃。教师对待幼儿的管理应该做到严慈相济,让幼儿稚嫩的心灵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在爱的氛围里,幼儿的身心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其性格的养成和行为上也会有所体现。例如,班级中教师正在讲故事,其他同学均认真坐在板凳上听着趣味故事,只有小叮当离开自己的座位,绕着圈跑来跑去,这或许是幼儿想获得交流、关爱等权利,教师可以走到小叮当面前,与他亲切交流,了解他对故事的感触 ,并耐心地进行引导。而且爱既是可相互感染的,也是可传递的,教师给予了幼儿的爱,幼儿会主动积极地传递好朋友、亲人。幼儿在温馨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问题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矫正幼儿的问题行为是灵活的。幼儿时期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日常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和情绪变化,并与幼儿、家长主动交流沟通 给予幼儿关爱与支持,齐力帮助幼儿矫正,陪伴幼儿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丽君. 幼儿“多种”问题行为观察分析与应对策略[J]. 试题与研究, 2019(8).
[2]王春蓉. 如何解决幼儿寻求过度关注的行为[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19, 000(012):P.1-1.
[3]朱晓红. 如何有效注意,识别和回应幼儿的需求[J]. 名师在线, 2019, 000(017):P.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