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荻卓
(西南石油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500)
摘要: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和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以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事关大学生群体在大学校园健康成才和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这一基本逻辑起点为大的探讨背景,总结提炼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与内涵,分析其功能效用,指出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创新举措,为进一步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体育文化建设;功能作用;创新途径
引言: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8月10日发布实施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体育文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到2035年体育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提高。体育文化,尤其是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众对象是整个大学生群体,而大学生又是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大学生群体在大学期间受到体育文化熏陶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参加工作后对于体育的态度和参与度,很大程度上又决定着整个社会体育文化是否具有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事关整个国家和社会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是我们国家整个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理应成为每一所大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发展在校园文化中的具体体现,通过濡化、内化和滋养体育精神与体育情怀,充分发挥着以体育人和体育本体功能,影响的是学生的个性化塑造和社会化发展,也反映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一、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体育环境影响和文化氛围熏陶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造出的集体育物质器具文化、精神思想文化、制度习俗文化为一体的高校文化形态,是弥漫在整个校园里的一种无形的精神气质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作为高校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含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特有的体育文化意识,又融合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时代大学生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与整体反映。良好的体育文化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拼搏进取的精神、公平公正的规则意识、协作配合的团队观念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等,推动大学生形成良好道德修养、促进身心发展、激发个人潜能,对于大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具体层面看,大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包括校园内的体育建筑、设施设备、运动场地等硬件设施,比如体育博物馆、名人堂、冠军之路等建筑设施,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文化宣传功能,通过搭建体育文化展示平台,让学生感受体育设计美感的同时,能够全面了解学校体育的发展历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可、认同。大学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教师和大学生在参加高校体育文化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等,是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于推动大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促进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大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是规范、保障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侧重于运行机制、规章制度等的拟定制定和建立健全,重点是确保各项体育工作有序开展、各层面人员最广泛参与,为传承体育文化基因、传递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正能量提供坚强支撑。
二、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体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其真谛是通过身体运动来改变和提高自身品质和能力,总体上可看作是对人的意志力的教育、协作配合教育、规则意识教育[[参考文献:
[]左海燕 基于创新的高师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现代交际.2020(05):25-26]]。同时,体育文化活动是体育教育的主要载体,它是一种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高尚活动,既是人们高级情感的产物,又是人类高级情感的发生器。大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对于追求积极向上的荣誉感、亲和感,充实学生情感生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教育导向作用。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技巧,向学生揭示体育文化内涵,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挖掘学生潜能、启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的活水土壤,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群体文化,也是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迈进的动力手段[[[]魏中等 主题教育视域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课外体育培训的开展〔J〕.内江科技2020(04):75]]。大学体育课作为大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课程相互补充,通过改变环境、潜移默化、心理暗示等,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和集体荣誉感,让人感受到学校的集体力量,从而实现大学文化育人的最终目的。
2.情感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人的生理机能,调整人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更加有利于身心健康。尤其是各类竞技性比赛、具有游戏性质的各类运动,鼓励和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生理上有利于防病治病,心理上能够促进机能调节,缓解学习生活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大学生活相对自由宽裕,尤其是课外时间,基本由大学生自己支配。加之大学能够把握体育发展动态和体育科技创新,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产生的社会新思潮,推动大学生群体在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强身健体的观念与习惯,从而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推动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当前,在大健康观的影响下,各类大学的体育教学理念正在从单一的生物学体育观念向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位一体教育理念转变,体育教学内容也开始从原来的竞技性向健身性、社会性积极转变。
3.娱乐导向作用。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很多情况下是在寓教于乐中完成的,正因为没有职业比赛和正式赛事的竞争性、淘汰性、残酷性,才能够更好的使学生缓解日常学习和课程压力,还可以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使很多体育活动成为建设和谐校园、增进学生之间友谊和师生之间感情的最有效方式。体育竞赛比政治竞争更超脱、比经济竞争更公开、比文化竞争更强健,可以使人们获得无与伦比的运动体验和直观感受。同时,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之所以能够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就是因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能够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置身其中,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从体育文化中汲取诸如增强文明意识,提高集体荣誉感,传承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奋力拼搏的体育精神等诸多正能量。实际上,这也是体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效融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普遍存在的问题
1.高校体育文化理论建设相对滞后。我国素质教育进入新时代、新阶段以后,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影响,大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得到了一定程度发挥,但在体育文化整体理念建设上还相对滞后,需要加快创新推进力度、速度。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更多是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单向度灌输,对高校学生意志力、体育精神的培养做得不够到位,受教育者的内化形式单一、内化过程不通畅,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高校应进一步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在努力提高大学生群体体育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提高整体综合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2.高校体育资源普遍不足。高校体育资源是指为保障高校体育教育正常推进的投入,以及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资源的总称。这些体育资源涵盖了高校日常体育活动中的各种体育设备、体育场馆、体育器材、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机制等软硬件基础设施。随着各大高校生源的扩招和大学在校学生人数的快速增多,大学体育资源出现普遍不足问题,保障体育活动的相关人力资源、体育设施数量、财物投入更是显得捉襟见肘,甚至有不少高校在发展和改制过程中因为基础保障不到位,不得不摒弃已经长期坚持下来的优良体育传统[[[] 刘泽辉 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04):150]]。
3.体育教育课程机制建设不健全。相对于大学其他实用型、技能型或者知识型专业课程,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内容、形式相对陈旧、老化,很多时候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新颖度、吸引度不够,课程质量和效果的评价机制也不完善。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还是大多数高校没有突破对体育教育的传统认识,对于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不甚了解,从而造成体育课程内容简单、项目单一、缺乏互动性、趣味性,根本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健身强体、磨炼意志、增强协作等多层面、多向度的需求。
四、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倡导、树立正确理念
1.树立文化自信。我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根同源,具有重和谐、重协作、重集体等本地化特征,是中华体育精神的具体体现和高度凝练。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充分吸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有效形式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校园落地生根,推动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得到深度发扬和全面落实。
2.践行大学精神。新时代大学精神是一个大学是否具有特色、是否能够长远发展的持续动力和坚实保障,也是大学校园礼仪文明的集中彰显和最高级形式[[[] 杨娜 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西方经验与中国选择〔J〕.北京教育高教2020(02):92]]。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大学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践行大学精神为灵魂,坚持体育文化、制度文化、艺术文化与大学发展一体推进,展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魅力之美、优势所在,更好凝聚起大学生群体的精神力量。
3.推动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体育教育既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高度出发,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和个性的兴趣、爱好,以差异化手段和点对点方式,充分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在强壮大学生体魄、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和提供更多更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二)多层面加强资源统筹融合
1.建立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传播自组织体系。建立体育文化自组织体系是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需要根据学校师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不同需求、个人爱好等实际情况,有目的、有方向地对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进行正面宣传,引起师生关心关注、激发共鸣、鼓励参与。一是可以通过已有的大学校园广播、校报等传统方式,加大受众范围和覆盖面,在更大范畴内宣传、营造、浓厚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二是可以通过组织学院、年级以及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竞赛活动、有奖竞赛等,动员大学生广泛参与,提高宣传效果和体育文化的影响力;三是可以通过组织举办医体结合等专题讲座,讲解、宣传关于运动损伤、康复知识和注意事项,提高大学生群体运动保护能力。
2.最大限度发挥体育社团积极作用。大学社团被誉为大学里的第二课堂,体育社团在大学校园里有着独特的存在作用。体育类社团一般由体育学院专业学生或教师牵头组建,完全依照学生个人意愿参与或加入,每个社团都会在相互比较中开展种类繁多的体育活动,从而不仅吸引着有共同爱好的众多大学生参与,还通过不同形式的相互交流,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使很多学生提高了在课堂内无法学习、提高的专项技能[[[] 刘铭 新时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价值及发展策略科学化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03):162]]。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群体追求个性化的需求,应当对体育社团进一步加强管理。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对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资源配给、人员结构、财务管理等的各项制度规范,持续完善社团内部章程、发展目标、长远规划以及活动细则、会员考核等。二要进一步加强专业管理,根据社团实际,可以通过聘任专业指导教师、开展专业赛事等方式,培养和吸引高水平社团成员。三要进一步加强实体管理,推进体育社团加快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确保社团发展有活力、可持续。
3.加快推进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能够增强学生自身体育文化精神,养成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加快推进两者融合,既是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实际需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更能推动素质教育目标早日实现。主要把握好以下三条途径:一是浓厚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氛围,激发师生对体育精神追求的执着与激情,让师生主动参与其中并亲身体会到体育精神文化的魅力。二是提升体育教师文化素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有效方式,不断增强体育教师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进一步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知识体系,为更好胜任体育教学奠定人才基础。三是搭建和应用好体育类公众号,体育公众号是新媒体时代自组织宣传的主要方式,目前在青年学生中深受欢迎,对于吸引读者、树立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搜集、发布体育专业优秀学生实践成长、就业、考研的切身经历与感悟,体育专业学生成长所需信息,以及健身健心、医学养护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专业知识,满足大学生差异化的体育文化诉求和个性化的实际需要。
4.建立健全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制度体系。目前,国家层面出台了全面、系统的关于规范和加强学校体育建设的相关政策,但支持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仍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要建立市场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平台载体,打造诸如大学生篮球联赛等精品赛事,引领高校体育文化新时尚。要深化校际联盟合作,拓展高校之间加强体育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渠道,建立常态化机制,推动校际合作尤其是专业体育学院之间的合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大学领导班子要切实在体育师资队伍、体育场地基础设施、投入资金等方面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措施,为推动国家政策要求全面落实落地,实现新时代大学生对于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各类需求提供坚实保障。
(三)优化体育课程设置内容和形式
1.提升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在完成既定教学课程要求的同时,紧紧围绕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探索性,更加注重学生长远发展目标培养。创新部分体育课如篮球、羽毛球教学模式[[[] 孟令一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新路径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8(25):185]],探索采用竞技对抗、小范围趣味比赛等形式,强化课堂设计、加强结果考核,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建立体育运动参与奖励机制,开发体育运动记录系统,每学期对校园大学生运动频次、运动量进行评估排名,对排名靠前的学生及时进行表彰奖励或直接与毕业、就业挂钩,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参加体育运动的互动性、双向性、积极性。
2.组织举办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节。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节是近年来兴起的以娱乐性、健身性、观赏性体育项目为主体,以学校自身体育文化背景为依托,为师生搭建的一种体育文化活动舞台。体育文化节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一种独特形式的存在,将系列性体育活动与体育文化有效融合,对于高校教学和学生培养意义重大[[[] 李艳等 地方高校举办体育文化节的可行性〔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02):11
作者简介:马荻卓(1999年—),男,山东曹县人,西南石油大学体育学院2018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体育文化。
]]。举办体育文化节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浓厚校园体育氛围。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校园阳光跑、一月一赛事等多层面、多形式、多样化的体育文化活动,或者完成大学规定的在校期间长跑里程等,积极搭建学生体育表演舞台,着力推动体育文化活动由少数人被动参与向大多数人主动参与转变。二是培养专兼职组织资源。成功举办体育文化节必须建立一个精干的组织机构,实行项目选择与组合、项目竞赛规程、比赛项目编排、比赛项目实施和赛后总结等全流程管理,加强各环节统筹协调与资源调配,确保文化节举办百密无疏、万无一失。三是引导学生广泛支持。据不完全调查,绝大多数大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能够参加3-5次体育竞赛活动,以给自己的大学时代留下美好回忆;80%的同学希望学校能发挥体育学院等专业院系的作用,多组织一些趣味性、参加人数较多的集体性项目。这就需要打破大学校园传统体育活动举办模式,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引导学生全力支持等方面想办法、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