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浙江省温州中学 325014
摘要:高考文言阅读题与课内联系最为紧密,所以在复习时首先就要通过“组建立体网络”的方式去复习课本。而面对新的文言文本,也当引导学生从词义迁移、语感比对、语境推断、段旨细析四个维度入手去分析推断。这样才能保证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文言阅读 立体网络 分析推断
在高考试题中,相对于现代文阅读与诗歌鉴赏而言,文言文阅读题与课本的联系更为直
接也更为紧密。课内文言文是“旧情”,我们不仅不能抛弃,且越往后越要重视。而面对新题,我们也不能走马观花,也应细加品赏。在高考备考阶段,既“回首”课内,扎实掌握课本知识,又要“前瞻”,精做课外,以精练代海选。还要逐渐总结出课内外知识的常见对接点。这样才是稳健求胜之道。
一、回思旧情:突破单篇,组建“立体”网络
《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中强调学古文不能只读一课书,只记一课书的生字、句子,而要读通一部书,这样才能掌握一个字的多种解释和用法。这也是因声求气读透古文的基础。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就是要读透课本里的所有古文。而且掌握文言知识,不能局限于其对应的某一二篇,应当学会将各个篇目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组建起自己由言而句而文的立体网络。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钩画总结,重点突破
复习古文时,每一课我们都当突出强调几个重点词汇,比如《五人墓碑记》中“发”就是个复习重点。再比如“而”这个虚词,它几乎在每篇文章里都出现过,但在《项脊轩志》中出现尤为频繁,且义项比较多样,那么复习这篇文章时,便可将其作为重点。这时可要求学生熟读文章,并对几个“而”做个标记: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
做过标记后,须要求学生做三件事:(1)整理。自己按照“字义项——例句”方式记在本子里。(2)补充。想一想其他篇章里有没有出现这里所没有的义项。若有,可即刻补充。比如《劝学》当中“而”还有“连词,表假设”这一义项。(3)探疑。有没有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老师要做一件事:和学生一起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如:“而”连接两个动词时何时表修
饰,何时表承接;“以”表“因为”时,如何判断它是介词还是连词;“焉”放在句末且放在动词后时,如何判断他是代词是兼词还是语气助词。
2.随习随用,趣味记忆
课堂时间虽然有限,但插入一些趣味训练语段,给学生以当堂演练的机会,也可再次
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不仅有趣,还可以再为学生提供两个不常见的义项。
3.想像连线,读诵文本
但即使做到前两点,恐怕也只是掌握一些知识碎片而已。若想真正做到踏实,就必须
要求学生学会建立连线。这个连线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条同时并存,它也不是死板的,而是要能无障碍的联想延伸,其模型如下:
某字词——义项1——典型例句——义项2或例句中的某个字——义项1——例句——义项2——例句——例句所在篇章里的重要词语——义项1——
这样的想像连线方式不仅有助于复习,也有助于自我检验。这个连线不是在笔记本里
或在“五三”等资料里,而是在自己的头脑中。要学好文言文就要熟到这个地步。
二、细赏新芳:知陈探新,懂得分析推断
在复习阶段,面对新芳(新的文言文题),当引导学生花些时间细细分析,积累经验,总结教训,而不能只是浮光掠影。相比于推断、分析的结果,当更看重推断分析的过程。也可让同学与大家分享一些分析文本的经验,或总结做错题的教训。
比如,针对苏轼《儒者可与守成论》一文有下面一道实词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D
A.譬之麟凤,鸟兽萃焉 萃:聚集
B.而蒸民粒,世济其德 济:成全
C.虽稍辅以仁义 稍:逐渐
D.身夷而国蹙 夷:平安
有同学就说到,“夷”在“化险为夷”这个成语中就是平安的意思,那么D项就有可能是正确的。而“济”在印象中并没有“成全”这个义项。且说“世人成全了他们的德行”,也不合逻辑。所以就“顺理成章”地做错了。而有的同学就毫不犹豫地选了D。因为他知道宋襄公死了。但这毕竟太偶然,难道不知道宋襄公死了,就无法做对这道题?毕竟这是一道语文题而不是历史题。若对文本进行仔细分析总结,就会发现如果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去做同样可以做对。
1.词义迁移
“夷”在《秋声赋》中出现过,“夷,戮也”,此处之“夷”即为“诛杀”之意。济,虽
无“成全”这一义项,但“无济于事”中,《论语选读》“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中“济”有“帮助”之意,且“济”还有“成”这个义项,那么在“世济其德”中,“济”是否有可能由上面两个义项而引申出或者意译出“成全”这个意思来呢?
2.语感比对
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有这样一句: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这句话的核心是“衰”,那么后面当然极言其衰,所以只是“数十”伶人困之,便“身死”且“国灭”,作者借“危难”与悲惨的结果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来突出这个“衰”字。此文亦然:
宋襄公争诸侯,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以败于泓,身夷而国蹙。此以五谷伐病者也。
此句也是极言“以五谷伐病”的恶果,不可能中间极言其不当之时,突然再插入一个“保住了自身”,这在语感和语意上都是说不过去的。
3.语境推断
就算从语感上难以推知,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句:
秦始皇焚诗书,杀豪杰,东城临洮,北筑辽水,民不得休息,传之二世,宗庙芜灭。
这一句是说“以药石养生”的不当,我们知道秦始皇虽然做得不好,但他本人却是自然
死亡,如果上面那句说“保住了自身却使国家陷入危难”,从对应角度想,这一句也应该来句“保住了自身,却使国家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类,可苏轼没这样写,而是特别突出了只“传之二世”,“宗庙”便“芜灭”这个惨痛的结局。由此也可以推知,把“夷”理解为“平安”一定是错的。
4.段旨细析
此段一开始就强调“圣人之于天下也,无意于取也。”并非圣人有意去聚拢世人,或者刻意去得民心,而是他们做了该做的事,老百姓自然而然就向他们处聚集,就如百谷赴江海,鸟兽萃麒凤一样。所以,可以分析出此段的一个语意倾向:百姓是主动的,而圣人没有打算有意地表现什么德行。如此,“世济其德”,当然应理解为“世人成全了他们的德行”。
以上四点,有两点需要对课内知识有个精准的把握,有两点需要凭着我们丰厚的文言积淀,只要真正掌握了其中一二种方法,就会大大提升自己的准确率。
经过这样细致的分析交流后,学生对这次文言题真的掌握了。而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当然学生在考试时不可能做每道题都这么细致的去分析,但任何能力都是积久而成的。如果平时每次都这样分析,这种能力迟早会内化,在考试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发挥其作用。
总之,学习文言文,要懂得回首,回首思旧,回首赏新,那么他们在最后这段时间一定还能再多争取一些分数。